2008-01-20

[立報] 青年志工媚外 對本國慈善冷感

相關閱讀:
立報:青年志工媚外 對本國慈善冷感

青年志工媚外 對本國慈善冷感
更新時間:2008-01-17 21:35:48
記者∕作者:陳銳嬪

【編譯陳銳嬪整理報導】新加坡大學生劉溫妮(音譯)在過去3年來,參加了3次的海外志工團。她在柬埔寨教英文、在菲律賓協助青年中心修繕房子與粉刷牆壁。但是當回到新加坡時,這位22歲的大學生沒有繼續任何的自願工作;反之,她與時下的年輕人一樣,把時間花在與朋友聚會與逛街上。
她說:「我參加海外志工團,是因為得以與不同的人接觸,並體驗完全不同的文化。」海外志工團,通常為期3週,主要是為當地提供教育與勞力援助。

  溫妮的例子是這個社會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這群年輕人到海外去實踐服務社會的理想,但是回國卻不願投入任何慈善工作。

  國家志工與慈善中心(NVPC)新任主席史丹利‧陳(音譯)最近接受新加坡《新海峽時報》專訪時,表達了對以上現象的隱憂。

  他呼籲新加坡的年輕人要多幫助國內需要援助的人,而不是參與這些「表面」的活動。「付出包括幫助老年人過馬路、協助慈善團體拍攝活動照片以留下紀錄。」但是,依照現況來看,當地的大學生並沒有打算在當地進行志工工作。

  21歲的李暖欣(音譯)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志工委員會(NVAC)的成員,每週都到新加坡國立醫院幫忙。她發現在這3年間,海外志工團的數目急速成長。她說,新加坡國立大學在去年共主辦了7個柬埔寨服務團;在2005年時,只有1團。「學生要看世界。他們會覺得在自己的國家進行自願工作,沒有特別之處。」

  柯凱琳(音譯)在去年5月,花了3週時間到菲律賓的巴戈服務。「我可以在這個活動中結識志同道合、與我一樣喜歡旅行和幫助弱勢的人。此外,我也可以到訪不同的地方。」在菲律賓期間,她住在當地人的寄宿家庭,學習當地的生活方式。

海外志工成效明顯

  傑森‧黃是柯凱琳海外志工團的同伴,他協助餵食營養不良的孩童以及粉刷學校。他說:「海外志工團的好處是,你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你付出的成果,例如建好的小屋或者粉刷好的牆壁。但是在本地,如果你去老人院或者孤兒院服務,你必須全心全意付出,不可以持有三分鐘熱度,而你也不確定這樣的幫助成效如何。」

  柯凱琳也表示:「如果要在本地進行志工工作,必須要持之以恆才會有成效,但是我沒有這樣的精力與時間。」

  家長對所謂的「志願服務」也有不同的看法。柯凱琳的父親柯協誠(音譯)指出:「我告訴我的女兒,如果你要幫助別人,請幫助本國人。但是我發現她從海外回來後,她更珍惜新加坡的一切。」劉溫妮的母親瑪挌烈則表示,她要孩子離開溫暖的家庭,去體驗貧窮的生活。

對於這篇報導的邏輯,幾個覺得疑惑的地方:

1. 比起從事海外志工的人數,完全沒從事任何志工的人比例應該更高吧..
   我們應該要求大家把愛心付出在「國內」而不是國外,
   而完全不付出任何愛心的人就沒關係?..

2. 如果在國外當志工而不在國內服務是件值得責備與修正的事,
   那麼願意到偏遠地區去教書、去當義工,上山下海去辦營隊,
   可是卻沒有花時間幫自己的社區撿垃圾,
   沒有幫自己家隔壁沒什麼錢唸書的小學生課輔,
   也是應該要被提出來討論的嗎?..

3. 所以愛心是需要純粹地無限上綱,或者是說,清高地無限上綱嗎?
   我願意付出我的一點心力去服務大眾,
   就表示我應該連社區的地都要掃,連家裡的碗都要洗,
   才能夠證明我這樣的付出不是為了沽名釣譽嗎?

   所以當一個醫生選擇了以救人為志業,
   可是卻選擇了留在大醫院或是跑去錢更多的私人醫院,
   而不是無怨無悔地下鄉去服務,
   他這樣的心態就是應該被質疑的嗎?..

4. 其實我覺得一樣是老問題了..
   幾個地點人物名詞換一換就完全是當年在漁服會被問到的問題,
   例如為什麼一定要花大錢坐飛機坐船去離島服務?
   為什麼我們不能在附近的社區教小學生就好?
   或者也不要那麼近,就算是台北縣也還是有很多偏遠地區的學校資源沒那麼好,
   為什麼我們不過去?
   也許我們對離島的小朋友很重要,
   那搞不好我們也會對本島偏遠國小的小朋友很重要呀,
   為什麼不把交通錢省下來可以多做更多事?

   唯一的差別大概是大家比較習慣以國家來分「內外」,
   外國人就是非我族類,本國人就是自己同胞,
   所以不幫國內同胞,先幫外國人就是可惡,
   於是這樣的文章寫起來自然就似乎有道理一點,
   說穿了也不過是另外一種「立異以為高」...

   反過頭來想,當台灣也習慣在小小的島內做文化和族群的切割時,
   會不會哪天也變成
   「你願意幫外省人卻不幫助本省人,所以你不愛台灣,而且你的愛心可議!」
   這樣的言論呢..

   無怪乎佛陀會說不可有「分別心」..

5. 再回過頭來說,所以這代表我們應該要承認愛心是有選擇性,
   或者是說,沒有那麼「純粹」的嗎?

   例如當年在社團討論那樣的問題時,
   說得好聽且崇高的標準答案當然還是很多,也很多人真的這麼相信,
   不過其實我會覺得台面下還有更多小小的因素影響著大家的決定..
   例如離島就是比較吸引人,一如到國外當志工旅行就是比較誘人,
   到離島服務聽起來就是比較炫,比起在社區掃地要來得好聽也好玩的多,
   也許這不是最重要的,
   但我相信這一定或多或少也是影響漁服可以吸引到較多人的原因。
   說穿了跟現在海外志工越來越熱門沒什麼兩樣..

   但我們要因為這些聽起來那麼崇高,甚至有點現實的理由,
   就全盤否定大家做的事以及大家的用心嗎?..

   某主任選擇用更崇高的標準來要求大家的愛心,
   不過我想這顯然不會對增加他們國內的志工數量有任何幫助,
   也許等到我們願意承認「愛心也是會有選擇性的」這樣的想法後,
   就可以真的做出一些會讓大家願意留在國內當志工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