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1

[辨言] 無名小站告訴我們什麼?


雖然我也曾是無名的愛用者,
不過他實在是接二連三的讓我有點失望,
無論如何,希望以後台灣的網路界,
不會再出現這樣的惡質案例,
所以我自PTT2轉載這篇文章。

作者: tevolina (我相信) 看板: AAAAAAAA
標題: Re: [情報] 無名小站告訴我們什麼?
時間: Thu Dec 21 00:09:58 2006
※ 引述《pum ()》之銘言:
:www.udn.com/2006/12/17/NEWS/OPINION/OPI1/3650589.shtml
: 無名小站告訴我們什麼?
: 【經濟日報/社論】
(以下文章經luciferchu本人同意轉錄,排版依照八卦版原文。)
                 這位經濟日報的主筆寫的文章除了文字不
       流暢之外,恐怕他對於所謂的創業道德與倫理有很大
       的錯誤認真。當然,或者是他所謂的創業就是不擇手
       段,那這篇文章就還算很有道理。
                 今天參加了教育部的一個會議,這個會議
       管的就是無名小站「創業」最大的優勢來源TANET。
       而偏巧我剛好是委員之一,偏巧我上次開會的時候
       就提過這個「學生利用公部門資源創業的合法與規範問題」
       ,所以這次有排定要針對這個議題作討論。
               討論內容姑且不提,無名小站創業前到賣出
       中間所發生的眾多問題也懶得多打。我就說明一下我為了
       這個主題所做的研究好了。
               國際間同樣在學校創業的案例多的是,就以麻省
       理工學生與教授所開的Akamai為例好了。網路用的久一點
       的人大概都知道Akamai是為了解決網路流量、頻寬和使用者
       人數之間的不平均所創立的公司。有興趣的人自己可以去查
       他們的故事。我也跟MIT CORPORATION的負責人Dana Mead碰
       過面,MIT在創業和相關的技轉流程上堪稱全世界最完善,
       最值得參考的。
               重點是什麼?重點是這家公司的服務在商業化之前
       都僅是找學生和教授在公餘時間參與,就跟無名小站一樣。
       但一旦他們決定要商業化之後,馬上跟麻省理工簽訂技術轉移
       合約,以股份換取麻省理工授權其使用校園資源所開發出來的
       技術與理論;然後再搬出校園,成立公司,募集資金、使用
       外面廠商所提供的主機與頻寬。
               Akamai的市值曾經一度超過三百五十億新台幣,麻省
       理工因此大賺一筆。提供資源的單位獲得合理的股份和報酬
       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道理只在台灣不一樣。
               不過,會議中也有另外一個不久前網站才被以不到
       無名一半價格被另一家作網路電視的公司收購(或是合組新
       公司,隨便大家愛怎麼說)的網路前輩(我不知道他現在職稱)
       ,不認同這個看法,並且舉出Netscape的創辦人Marc Andreessen
       和UIUC、Google創辦人和Stanford作例子。
               他認為這些創業者也沒有回饋學校的計畫,所以不可一概
       而論。
               事實上,這些例子還是與無名小站有很大的差異。我作了功課
       所以讓我多打字一下來說明吧。
               Marc Andreessen是在畢業離開了UIUC(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之後才利用撰寫MOSAIC的基礎
       創立了NETSCAPE,而NETSCAPE也為了避免版權爭議從頭改寫過
       。所以,換句話說,Marc Andreessen並沒有利用UIUC的機器、
       頻寬或是學術資源來協助創辦自己的公司,這跟無名小站有根本
       上的不同。
               同樣的,Google的創辦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
       雖然是在Stanford大學認識,他們的技術基礎也來自於在Stanford
       所撰寫出來的論文:"The Anatomy of a Large-Scale
       Hypertextual Web Search Engine.",他們還是在1998年休學
       之後才創立Google的。但是,他們需不需要給予Stanford回饋?
               看一下下面這個新聞就知道了。(抱歉,大陸轉來的新
       聞,有些名詞沒改掉,請各位見諒)
「Google目前所使用的關鍵技術是在Stanford開發的,Stanford大學擁有這
項技術的所有權。Google向該大學支付股票和現金以取得獨家使用權,此
外Google每年還要交付特許權費用。該協議將在2011年到期。
Stanford還通過矽谷兩家頂尖創投公司對Google進行了投資,現在它也準
備收獲投資的碩果。據消息人士透露,這些投資能夠給該大學再帶來總計
超過2億美元的收入,當然這要取決於股票表現。
據Stanford技術授權辦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2002-2003
財年年度報告,Stanford在2003年獲得了4,320萬美元的特許權收入﹔這其
中衹有一部分來自於Google。該報告稱,技術授權辦公室從特許權收入中
拿出15%沖抵成本,剩餘部分在投資者、學校各系和各學院之間分配。據
技術授權辦公室和Industrial Contracts Office的主管Katharine Ku稱,
所獲得的Google股權中,有三分之一分給了投資者,剩餘三分之二分給了
學校的一個研究和獎學基金。
布林和佩奇絕不是分享Google盈利的僅有的兩個Stanford名人。今年3月
份,Stanford大學校長約翰﹒赫尼斯(John Hennessy)獲得了Google董事
會的一個席位以及65,000股股票。按照上週五收盤價計算,這些股票的
價值為704萬美元。
學校其他教員通過個人投資或給該公司擔任技術顧問也擁有了股票或期權。
上周,電腦科學系教授David R. Cheriton出售了其3,404,360持股中的
340,436股,套現所得28,937,060美元。」
               這就奇妙了。Google要付授權費(股份)給Stanford、
          Akamai要付授權費(股份)給MIT,這兩家公司都遠比經濟
          日報這位主筆所寫的什麼台灣創業範例無名小站要成功,為
          什麼無名小站就不用?(不要跟我說什麼拿個一千萬就打發
          過去了,照這種邏輯那Google大概拿十張股票給Stanford就
          應付過去了)
               而且,各位可能還沒注意,Stanford和MIT都是私立學校
          ,他們愛怎麼幹就怎麼幹,頻寬也是私立學校自己買的,外人
          沒辦法插嘴。他就算愛送給自己學生頻寬我們都管不著。但他
          們這麼有錢的學校都斤斤計較,該給的授權費和股份都要照規
          矩給。而國立交通大學拿的是國家的錢,TANET用的是教育部
          的費用和建制,就算國立交通大學資工系對學生很慷慨,國
          立交通大學對學生很慷慨,但教育部為什麼要出錢出硬體出
          頻寬給人去創業?  我,也有繳稅,為什麼我要出錢資助這些
          把公有資源拿去賺錢,然後把錢收到自己荷包的學生和社會
          人士?
               無名小站絕對不是什麼Web 2.0的新典範,它是Web 2.0
          在台灣最糟糕的一堂課。這種惡例一開,日後其他人會紛紛
          前仆後繼拿TANET來創業,而且屁股拍拍就走。(至今我還是
          不明白政大的狂捐年少為什麼可以被企業併購?誰有八卦請
          提供一下)
               下次我要是乙背背或是WEBSGV,我根本不用花錢併購,
          派群學生到某校去臥底,假裝創辦校園服務,搞個類似Facebook
          的東西,大用TANET頻寬之後就帶著資料和網站逃到校園外
          開公司,隨便丟給學校一點麵包屑,然後再轉手賣個幾億元,
          論功行賞每個人分個幾千萬,你看這多好?
               但這是創業楷模嗎?
               這是所謂的創業典範?
               這就是無名小站給我們上的一堂課?
               向使用者募款、捐硬碟、做出承諾之後就可以健忘的隨便商業化?
               難道這就是創新創業價值?
               所有這樣報導的媒體都錯了,創新創業不能不擇手段,創新創業
           必須Do No Evil才值得鼓勵,以無名小站今年以來的種種紛爭看來,
           這一堂課鐵定是次負面教材,交大、教育部、教育資源網路的純淨性
           全部重傷,只有幾個人在全面皆傷的狀況下,自己賺到錢。
               上帝保佑,希望下次無名小站再出現於媒體上的時候,能夠真正
            給我們上一次創業道德與倫理的,而不要再是這種負面教材了。
                                                                Lucifer
               (可惡,害我今天晚睡了....:< 罪狀加上另一條,害我熬夜!)(各位可以盡情轉載,註明出處和作者即可)






2006-10-30

假如生命只剩下兩個禮拜。

某天的生死學課堂上,
老師發了一小份問卷,題目是這麼問的: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兩個禮拜,你最想完成的兩件事情是什麼?」


第一件事,
我想要能夠照常的吃飽睡飽,
每天早晨醒來,伸伸懶腰迎接美好的一天。
看看書,聽聽音樂,
興之所至,逛逛自己喜歡的店;
也許需要到學校上點課,
和三兩好友言不及義的講點垃圾話,
更新一下最新的八卦;
晚上和喜歡的人相聚,四處發現美好的事物。
在路上散步的時候,也許深深吸一口氣,
確認自己還存在這世界上的事實。

什麼特別的事也不用作,
讓我自在而滿足的去過每一天,
每一天真正的生活著。

第二件事,我想要利用剩下的空閒時間,
寫一封信給每個我所喜愛的人。
親人、好友、也許那個未曾蒙面卻對我有深遠影響的路人。
我想替他們一人寫一封信,
表達我在世上走這一遭時,對他們的莫大感激。
我想要寫下所有我來不及對他們說的,
或是我始終鬧著彆扭而說不出口的每一句話,
我想試著告訴他們,
每個人是多麼的特別,對我來說有多麼重要,
而我是多麼的喜愛他們。

我不知道這些話從平時不會這麼說的我口中說來,
究竟能讓大家體會多少,可信度又有多少。

不過都只剩沒幾天了,
我還願意用不多的時間來做這件事情,
想必對我來說,他一定真的是件很重要的事吧。

所以如果你哪天收到了這樣的一封信,
請一定要替我把他收好,謝謝:)









2006-10-25

「來自喜馬拉雅的智慧」

「 2006年從鏡頭看西藏影展暨研習會─來自喜馬拉雅的智慧」

本活動將於本(95)年11月11日(星期六)至12月3日(星期日)在台北誠品信義店電影院、台中沙鹿電影藝術館、高雄市立電影圖書館與花蓮慈濟大學演藝廳舉行。
本次預計將播放 8部膾炙人口的西藏影片,包括 【 Tibet Diary 西藏日記】、【 Dreaming of Tibet 西藏之夢】、【 Angry Monk 憤怒的僧侶】、 【 Yogis of Tibet 西藏瑜珈士】 、 【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真師之言】 、【旅行者與魔術師】、【 Kundun 達賴的一生】, 【 Shadow Circus : CIA in Tibet 西藏諜影】。


本於放映後舉辦映後座談,預計邀請 國內學者專家擔任本次活動研習會之 講師,預計邀請之對象包括資深影像工作者 張照堂先生資深影像工作者 陳斌全先生、群策會研究處 周處長 美里及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佛學組博士生黃英傑 等,本次活動已於10月25日開放民眾線上報名,活動詳細訊息:www.tibet.url.tw


2006-10-10

用相機看世界。

用相機看世界 To See the World through Camera


自己刻的第一顆印章,練習作品,
花了半個小時完成。

希望我可以拍下很多我喜歡的照片,
然後一張張蓋上他。



2006-10-01

在印度的日子‧工作紀錄

You jump, I jump
(這不是相簿連結呀,相簿在這裡。)

關於在印度的工作,
我稍微整理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相簿出來,
這樣大家看照片的時候應該比較能夠知道我照的是什麼,
不會一頭霧水:p


這大概就是精選到不行的版本了吧,
flickr上的就是雜亂的完整版本XD

請笑納:Days in India


2006-09-30

屬於我們自己的紀錄短片。

這是後來勉強剪在八分鐘以內的版本(剛剛好七分五十九秒過關!),
所以有些地方可能交代的有點倉促,
有些東西可能沒有辦法都放進去(應該是很多很多),
不過即使如此,
我想他還是非常好的作品。

真不知道有這樣的短片可以看,
到底是該覺得開心抑或是不開心呢?

不過我想有件事是可以確定的,
那就是在印度的那些日子,我們一定真的過得非常開心。
因為影片裡頭那些人的笑容竟是如此純粹澄淨。
(還有每一個白癡舉動每一句白癡旁白,還真的都很白癡..)


片子裡很簡單的交代了我們在那兒的工作,
平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還有大家的感覺和心情。
希望看了以後也能讓人有一點收穫。

保證是真人真事,完全沒有造假演出,
因為有些地方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原來我那時候被拍了進去..(汗)

關於影片的內容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講,
不過我想還是留給觀眾自己去慢慢發現吧。

不禁想再次感嘆,我們這票人實在是太神奇了,
真的是什麼人都有,
每個人都有他實在令人驚奇的地方,
而大家湊起來卻又是那樣舒服自在。
我今年要不是真的走好運,就是已經把運氣全部用光了吧。

好在國考不是今年要考。


C-マンション

2006-09-25

拜讀「有人問我山服團的問題」

學長推薦我去讀了這一篇文章:「有人問我山服團的問題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解法大概是我目前為止看到最好的解法吧。
而且似乎也是我接觸相關的東西以來,
親身體驗覺得的確比較好的作法。

其實我們這次去印度,
就有點像是他裡頭提到的作法。
一方面有在當地耕耘的專業組織協助,
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適合的位置在哪裡,
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恰當的貢獻自己的所學,
教學相長下,既是助人,也是自身經驗的成長。
同時也能夠慢慢融入當地的生活,
彼此之間的交流能夠更深刻一點。

拍紀錄片的人可能觀察力都不錯,
他注意到的許多地方都很有意思,也是我們曾經頭痛過的問題。
有些也的確是得在一段時間的沈澱和生命經驗累積後,
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2006-09-21

後記:幾篇跟服務有關的文章。

猶記得兩年前在我剛從馬拉威回來時,
自覺得對心中所謂的服務似乎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那時候本是想寫下「服務性社團的思考性質」(還有)這篇文章。
沒想到才寫了兩回,居然就莫名其妙的斷頭了,
一直到前兩個禮拜我整理BLOG上的舊文,
回顧一下才赫然發現原來自己當年那兩篇文章,
連本來想表達的一半意思都還沒寫到(汗)。

正好先前社團的版上最近有個小討論,
最後還是忍不住手癢回了一篇,
寫著寫著,居然好像也連到了一些之前想講卻一直沒有寫出來的想法,
有些之前一直想釐清卻沒釐清的頭緒,
似乎也一下子清楚了起來。
於是所有的東西,
在兩年後的今天似乎終於匯集在一起了,
這幾篇文章(外加最後那篇「利他的生活」),
或許就姑且作為補完之前那篇「服務性社團的思考性質」的後半部份吧。
希望能夠讓看完的人想到一些之前沒想過的東西。



[後記的後記]

過了幾天回頭再看看這些文章,
突然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得多嘴一下:p

如果任何一個讀到這些文章的人,
只是個單純對服務有興趣,
正要開始接觸的熱血大學生的話,
希望這些文章不會一下子打消了你的興致。

雖然我似乎很頭頭是道的洋洋灑灑講了這麼大一串東西,
但其實我並不希望給人「啊,原來要接觸服務這件事情這麼複雜」的印象。

我不曉得該怎麼說才好,
雖然我認為這些文章裡提到的東西,
是每個有心要接觸所謂「服務」這塊領域的人都可以去思考的,
但這也並不構成我們「去服務」這件事的必要條件。

我們可以開開心心的去做這件事,
然後等我們有了某些體會,某些想法,
這些思考我想自然而然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
到時候再回頭來翻翻這些文章,
也許又是另外一番體會:p。

在印度的時候,我們也曾與其他兩位前輩(還是要叫大姊?XD)討論過這件事。
我們都同意每件事情永遠都有正反兩面,
也永遠都有我們可以思考、批判的地方。
但如果我們還沒有去做這些事之前,
就先忙著讀完所有批判的論點,忙著思考所有大家討論了許久也沒有個一定答案的問題,
似乎反而又是另外一種捨本逐末了。

這也許也是另一種Learing by doing吧XD
更何況很多東西在沒有實際去試試看之前,
討論起來大家也不知道我們到底指的是什麼,
一切可能都像是鴨子在聽雷一樣XD

一下子想得太多,反而只是阻礙一個人的腳步而已。

所以如果這些文章看了一會兒實在令你反胃,
覺得幹嘛沒事把「服務」這件單純的事講得這麼複雜,
請趕快把這些丟開吧。
請用自己一開始最單純的那種快樂心情,
試著去實踐看看自己心中的服務。

但如果這些文章看了反而沒有讓人反胃,
反而讓你對服務這件事感到興趣的話,
那就快去試試看吧XD。





2006-09-20

利他的生活。

(這篇一樣是對社團的學弟妹說的:p)

難得發文章,
既然如此,那就一起把我之前想講的講一講好了,
不然等到我下次肯發憤po文章,不知道又是哪年哪月的事了XD

我很喜歡,也很懷念以前在漁服的那段日子,
雖然每次回首看來,總是一再對自己的不成熟有許多新的發現(汗)
但無論如何,
在那些日子裡的所有歷練、回憶、感動,甚至挫折、犯下的錯誤,
包括所有快樂和不快樂,
都成了我之後一直到現在的日子裡,很重要的精神營養。
每次重新反芻,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希望對你們而言,
漁服也能夠是一個有意義的存在,不管在這當下他帶給你的是開心還是難過。
也希望對願意在這裡繼續努力的每個人而言,
都能夠找到自己在這裡的一個,舒服的位置,
去發現漁服對你而言,很重要的一面。

也許這也算是自己的功課之一吧(笑)。

就像我提過的,很多不必要的東西,
例如無謂的堅持,例如錯誤的期待,
常常阻礙了我們細細發現當下生活美好的機會,
希望你們不會等到離開漁服很多年後,才需要慢慢從回憶裡尋找當初的美好。



從漁服退休之後,
大三的暑假,我去了一趟馬拉威,也許我沒成就了什麼,
但那可能是一個改變我後半輩子方向的契機;
一直到今年,一個莫名的機會下,
我有幸到了南印度的藏人社區去從事些什麼,
這又是另外一個足以讓我細細思索上很久很久的難得回憶,
大概讓我再寫上半年的文章也講不完吧。

但如果當初沒有加入漁服,
沒有接觸到「服務」這件事情,
沒有在這個社團裡好好對自己的思考整理了一番,
也許我今天就不會遇到這些我覺得很棒的事情了,
也可能我遇到了,可是卻沒有辦法好好的思考這些事情對我而言的意義。
不管怎樣都是件可惜的事。

我記得之前也有個學弟(還是學妹?),
在這個版上po了一篇文章,
跟大家分享他後來在某某公司的美好經驗,
他也提到了漁服對他的影響。

我覺得這樣的事情很好。
我也衷心的希望對於曾在漁服呆過的每個人而言,
從漁服退休,只是我們「服務生活」的開始,
絕對不是結束。

然後我們會遇見更多美好的事情,美好的人們。







2006-09-19

服務的收穫‧之三

最後作個總結。

針對自己去印度一行回來後,
對於服務的想法有寫了一篇文章(就是之前那篇「月經題」啦),
有興趣的也可以翻翻看XD

但總之我對服務以及所謂「服務學習」的看法,
其實是與佛教所謂的「自利利人」很相近的。

我們求自利,是因為自利以後才能夠利人,
就像佛陀求超脫,其實出發點是為了證得超脫後,
可以試著告訴世人如何一起超脫世間苦痛一樣。

因為成長以後可以服務更多,
所以我們也許會關心自己是否成長;
而不僅僅是因為服務令我們有所成長,
所以我們選擇了服務。

兩者看似很像,其實大相逕庭。
至於要選擇哪一種,我覺得這就是自己的課題了。




2006-09-18

服務的收穫‧之二

然後我們來談談康輔跟服務有什麼不一樣:p。

我覺得其中一個決定性的不同是思考的順序不同。

為什麼是順序不同呢?又是什麼東西的順序不同?

簡單來說好了,
我覺得「服務性社團」的思考邏輯是會先反思、成長,最後才是快樂,
而康輔性社團則是先求快樂、成長,然後才是反思。

康輔性社團當然也會思考,也會有他們自己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
但是這不是第一優先的。

舉例來說,
今天我們辦了一個營隊,很不幸的,
整個活動都失了焦,但是大家的應變能力非常好
都玩得很開心,
如果我們先求快樂的話,自然就會覺得這沒什麼不好,
若是有人要提事後反省,有的人可能會說,沒關係啦晚點再來,
有的人可能就會覺得大家都很開心,我也很感動,沒事幹嘛來澆冷水?

而如果我們是真的抱著利他的想法出發的話,
我們就會先反思,
今天這樣的隨機應變雖然偏離了我們原先的打算,
但是不是也的確對他們有所助益呢?
如果有的話,嗯,也許這樣的服務效果也不錯,之後可以考慮加入原本的計畫;
如果沒有的話,嗯,雖然大家都玩得很開心,
不過也許除了開心之外,我們還可以做點別的事情,
這值得深入討論一番。

我並無意把「康輔」污名化,
所以也許講「康輔」和「服務」的區別,是不太好的說法。

我只要想試著強調在我們服務的過程中,反思的重要性。

為什麼這很重要呢?難道康輔性社團就不需要強調這件事嗎?
我的想法是,康輔性社團如果有做到這件事更好,
但對服務性社團來說,這件事絕對是不可或缺。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打著「服務」的大旗去做事,其實是很可怕的。
因為大家一聽到「服務」兩字,往往就會自動投降,
不管什麼事,只要冠上「服務」兩字,就會覺得都是好的,
不會進一步去想其實在這樣的旗子下,也是可能做出什麼有不良影響的事,
如果我們不時時提醒自己,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做出了什麼可怕的事情。

漁服是個很有行動力,也掌握很多資源的社團,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更是注意這些事情。

或許這些問題永遠不會有個標準答案,
但是藉由這些討論,
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在作什麼事情,
更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
於是我們更知道怎麼去發揮、去利用自己原本的東西,
對他人做出更多貢獻。

這就是我對漁服以及在漁服裡的思考風氣的一點想法。




2006-09-17

旅行的痕跡。

旅行會為一個人留下什麼樣的痕跡呢?
除了心上的,身體上的,
還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會留下旅行的痕跡。

我試著用相機記錄下生活中每個閃過靈光的片段,
希望他們在記憶裡永遠一樣清晰。

這是這次到印度留下的照片的一部份,
請多指教:)

我們在印度相遇。We meet in India.


服務的收穫。

簡單的說,事情的起源就是社團的學弟妹們在招生的網宣上主打以下幾個點:
1. 可以學到怎麼辦活動。
2. 可以有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
3. 可以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
4. 可以有充實的人生。
5. 能夠開發未知潛能。
6. 能夠在社團找到一份難得的歸屬感。

但是有幾位老骨頭對這樣的廣告提出了異議,
覺得這樣的宣傳不妥,
希望幹部們能夠好好想想,究竟漁服要給新生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漁服對外的形象是什麼?
漁服真正的核心價值又是什麼?

而後引發了一連串的討論。

所以也才有了我以下的回應。
基本上我不反對也不贊成網宣該怎麼設計,這是幹部們的決定。
所以我試著從另一個角度談這件事。



這份網宣基本上做得很好,
美工、文案都有一定的水準,講事情也講得很清晰,容易接收到重點,
不過我好奇的是,
如果對於一個對漁服這名字感到好奇而來閱讀這份網宣的人,
我們只跟他說明:
1. 會有很多感動
2. 會學到辦活動
3. 會有充實的生活,會交到很多好朋友
4. 會開發極限(這點我三百萬分贊成orz)
5. 會有歸屬感

這樣做,會不會顯得太小家子氣了一點呢?

招生因為要做行銷、宣傳,
我想同時也是一個整理自我形象的好機會
如果只是呈現這樣的形象而已,未免有點可惜。

舉個簡單的問題,
如果有個機會讓你向人推銷漁服,
只能用三句話,要在兩分鐘內介紹漁服,
你會想要說什麼呢?

可以辦活動?可以很感動?會有好朋友?
我想大家一定都不是想說這些吧?

簡單的說,
上面列的四項全都不是構成「漁服」的必要條件,
即使今天這四件事全都拿掉了,漁服也不會變得不是漁服,
相信這點大家都能夠理解。

所以如果招生只跟大家講,我們有這四件事情,很棒!
卻沒有提提到底構成「漁服」這東西中,最必要的、與眾不同的「那件事」到底是什麼,
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這是我為什麼說光是這樣宣傳,
雖然很好,但感覺有點小家子器的原因。

至於這件事,也就是構成漁服的必要條件到底是什麼呢?
我想這答案應該是你們給出來的,
我自己的答案對你們來說,不見得有什麼意義。
我們可以討論,但我沒辦法決定,或者試著「教」你們這答案是什麼。



然後我試著講講我對於這四件非必要條件的看法。

其實這四件事說穿了,都是同一件事:
我們自己會獲得成長,會有很多收穫。

這點我承認,而且我也覺得這的確是大家從事服務的過程中,
相當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

但其實在我們獲得成長之前,還有很多東西,
如果我們跳過這些東西,直接把「成長」和「學習」當作大方向來提的話,
未免有點本末倒置之嫌了。

為什麼我說是本末倒置呢?
因為其實若是一個人想要在服務的過程中,求自我的成長,
必定是要抱著有利他、或者是服務的心,才能夠獲得的,
也唯有如此,我們所獲得的東西也才會足夠深刻,
也才真正會對你自己產生些什麼影響,
對我們自己,或者是對我們欲幫助的對象,都能夠真正有所助益。

若是一個人一開始便對自己從事的這件事設下了限制,
那麼他之後也就很難真正有所進步了。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既然是來服務,就是應該要能夠學到什麼什麼,
就是應該要有很多感動,就是應該要獲得令人安心的歸屬感,就是應該怎麼樣怎麼樣,
於是對他來說,服務這件事化成了很多可以評估收益的指標,
他的心中常會出現一個天平:
我的付出跟收穫到底成不成正比呢?
我為了這些事,犧牲了我陪家人的時間,犧牲了我的功課,
但是我學到了什麼、獲得了什麼呢?
然後每次越是靠近出隊前,這樣的天平就不平衡的越是厲害,
越是面臨到底要出隊還是要退社的掙扎。

但如果我們願意把目光試著從自己的天平移開的話,
會赫然發現,服務這件事一直都在那裡等你,
等著你去做,等著你去挖掘他的美好,
小孩子的笑容,以及當你幫助人之後,他對你的那個微笑和那聲感謝,
這些人性中單純美好的事情,從來都不曾變質過,
而我們是為了什麼會遺忘這些事情呢?

這樣的天平或許不是以這種形式展現,
他可能會化成一些比較察覺不出來的形式。
例如我常常在出隊中會看到的,
大家會拿自己跟其他人比較(雖然嘴上不見得會說),
比較到底小朋友對誰比較好,
喜歡誰的小朋友比較多,
誰講得出比較多發生的感人小故事,
誰在離別會時,小朋友抱著他哭得最凶,
或是自己哭得最凶(因為越是會哭好像自己就真的越是感動之類的)。

這些不必要的天平,
其實只是阻礙了我們好好生活,好好看清楚我們服務的當下而已,
我們越是抱持著對「成長」、「學習」或是「感動」的期望,
就越會發現其實大部分的時間我們只是在斤斤計較中感到失望。
我們反而喪失了好好咀嚼,所有我們和他們發生的一切大小事情的心情和機會,
而這些一旦過去也就不會再回來了。

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
我必須得說,在我當年第一次出欽賢平服隊時,
是等到等到真的出過了隊,
我才真正發現,所有我之前對出隊、對服務、或是對其他很多事情的想像,
完完全全都是不一樣的。

我對服務隊的印象不是這樣,
我對該怎麼辦好一個活動的認知也不是這樣,
甚至是出隊後期待會有的收穫和感動,也都跟我先前想的差了十萬八千里遠。

但只有一件事情是一樣的,
我真的抱著滿滿的收穫回來,是我一輩子也沒辦法忘記的。

所以,也許你們是對服務能帶給自己的東西有著某些期待而來的,
但請偶爾提醒自己這點:
唯有適時的忘記這些期待,你才能真正的獲得。

所以我並不會特別鼓勵大家在招生時,
給予有興趣的人一個美好想像的大餅,
因為我們確實會收穫這個大餅,但絕對不是因為我們先畫了它所以我們才獲得的,
而且收穫的也不見得是同一個大餅:p。





2006-09-16

相關報導。

DSCN1359
(原版的照片,其實青筋只是不小心露出來的,沒有別的意思。)


今天報紙上出現了報導,
昨天的記者會大概還是有點用吧,哈。
雖然內容頗多可議之處(有機會再講),
不過重點是我的照片生平第一次,被放上報紙了,哇哈。

雖然我覺得完全是因為記者想偷懶XD
不過至少是件值得紀念的事吧,哈。

附上連結以資紀念。
聯合 http://0rz.net/161Rj(耶,就是這兩張XD)
中時 http://0rz.net/a21RR(其實是有,不過電子報上沒放)
青年 http://0rz.net/bc1Rg



2006-09-15

7/25 篩檢前一天

0296 Little Lobsang


一早起來,Lobsang Thopten小弟又一直好奇的觀察著我們。我恰好想拍張照片記下這次住的地方,於是就順手幫他拍了一張。照片「答!」的出來後,我就把他塞到Thopten手上,讓他自己慢慢看著照片顯影出來,我自己先去整理一下房間。沒想到他似乎覺得這張照片實在太稀奇了,居然馬上就拿著他四處比手劃腳的和師兄們獻寶:「你看你看,剛才那個人是怎麼拍的,照片是這樣這樣出來的耶!」,拍立得實在是騙小孩最好用的七項武器之一。


早餐因為去搬印表機,又繼續和梅珠及湘漪一同享受了一餐。

然後開始為了麻煩的印表機奔波(圖中還為了抓驅動去了趟網咖,就是這時候又在MSN上遇見一次毛虫先生。)

下午大家又聚集在一起進行了一次討論。小喀十分憤慨而熱血的向我們解釋了女尼的情況,並且立刻計畫出後來幾天要完成的許多目標。

好吧,我很無聊。不過我還是忍不住要想,這真的是我們該作的嗎?從小喀敘述的情形看來,其實他們是各方面什麼健康相關的資源都缺乏,無論人、藥品、甚至可以看病的機會。我只是舉個例,不過也許我們應該想的,是從更普遍一點的方面去著手,例如也許我們能夠作的,是擴大他們與附近醫院的接觸,增加醫療的可近性;譬如說服老師們能夠每個禮拜或是每個月規定一天,就是健康日,他們可以集體用這天帶去給醫生看病(或是用登記制,要在這天去看病的前幾天先向老師登記)。一來他們可以有固定的機會獲得醫療,二來也避免了要出來看病時的重重手續和阻礙。也許我們此行需要的是這樣的東西?我不知道。但自從馬拉威的經驗後,其實我對於義診或是到這兒幫忙看病的行為總是抱持著重重疑慮。因為我很難發現這樣的行為到底有著什麼樣長遠的意義或價值在裡面。

我想到一個也許不恰當一點的比喻:這就跟我們每次看到乞丐真的很可憐時會給他的五元有什麼不一樣?沒錯,眼前這個人可能真的很可憐,不過除了我們眼睛評估到他們的情況糟糕以及在接下來半小時內可以喝杯茶的五元之外,又剩下什麼?我是否需要要能夠想到更深一點的東西,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而我又該從哪裡著手呢?
我為當時在馬拉威時的一切,還給自己找了個理由,覺得也許那蜻蜓點水似的義診只是個刺激、只是個開端,是為了以後也許更多的某個東西而準備,所以我不苛責自己的沒有作用。但這次來到這裡,我還是要帶著一樣的東西回去嗎?也許我該試著找出、整理出此行可以擁有的其他意義。

除了學習怎麼樣與當地人、當地的生活有更深的融入和接觸,藉由這些觀察和談話累積出我的疑問、思考和解答,我希望可以至少找到一個真正幫助到他們的地方,不管多小也好。
其實以NAMDROLING的情況而言,也許有很多小地方的改變是可以有比想像中大的影響的。例如他們的環境衛生問題,包括環境整潔、有沒有固定的打掃清潔,垃圾處理和傾倒的問題(蚊蠅實在滋生的過於誇張),以及衛教材料和人員。

晚上和黃醫師一同在保健室看診。早上學長和幾位伙伴們已經有來過保健室一趟,稍微選了一些病灶比較嚴重或明顯的學生出來,請他們晚上這時候再回來一趟,除了讓醫師可以確認診斷和治療之外,也是個我們互相確認並校正之後皮膚病篩檢標準的好機會。

不過情況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要混亂上很多,一來是來的人太多(似乎有些是看到這裡有醫師,乾脆跑來看病的新病人?),二來是我們也不太知道確實要作的事情是什麼,一下子跟著醫師看病,一下子又要幫忙抓藥治療,一下子忙得有點昏頭。而在黃醫師看診的同時,其實很多伙伴也忘不了醫學生好奇的習性,還像個見習的clerk一樣,看到什有麼難得的病灶或是診斷出什麼病,便興奮的要湊過去看,於是一堆人便抓著病人互相傳閱,混亂的場面只有更變本加厲。我不禁會想,在這裡適合把我們自己當clerk時的習慣帶進來嗎?一來是這是我們主要該作的事嗎?二來則是病人之於我們到底算是什麼?是我們要幫忙的對象呢?還是讓我們精進學識、增廣見聞的好機會?也許後者的成分是免不了的,但如果只想到這點,那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呢?

另外發現的新問題則是有關於醫師看診後,我們需要額外人手來解釋病情、擦藥以及後續追蹤的問題。因為今天都已經有一位醫師出現在這裡看診、下診斷了,來看病的學生們自然就會期待有受到治療,擦個藥或是什麼的都好,所以醫師確立診斷後,解釋病情以及告訴學生該怎麼擦藥、或是口服藥怎麼服用,會需要再安排額外的人手來負責這些事情。原本我們對整個篩檢流程的人員配置可能得重新討論。

稍微觀察一下來看病的學生,其實皮膚病也有一半是以意外傷害為大宗。很多都是原本只是簡單的外傷傷口,但沒有經過正確的處理,導致後來發炎甚至產生嚴重細菌感染等併發症,反而變得難以收拾,之後留下的傷害或疤痕也嚴重許多。

所以也許我們應該把教導老師基本的傷口護理也可以列為能作的事情之一,意外傷害的簡易傷口護理也許與皮膚病衛教一樣都是衛教可以強調的重點之一。









2006-09-12

月經題。

沒想到沈澱了老半天,
結果到最後有關印度的一串文章,
(好吧,至少我是這麼希望的)
最後居然是以這樣的月經題來起頭的。

這樣也好,我也不希望當我試著記下一些東西,
例如實際一點的生活故事、心得,或是不太催淚的感想時,
有人會一直抱著類似的想法或態度來審視這一切。
事實上,我會覺得這是件可惜的事。



或許得先解釋一下,
所謂的月經題標準題型大致如下,
簡單一點的像是:
「為什麼要到國外作志工呢?為什麼不留在國內作志工就好?」
「這兩者有什麼不一樣嗎?」、「是不是外國的月亮就比較圓?」
嚴重一點的甚至可能這麼問:
「自己的同胞受苦受難都救不完了,怎麼還會想要去幫助外國的人!?」

要回答這些問題,其實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
可以想到的東西很多,
我只能試著由淺入深慢慢來講,也許有點雜亂,就請多多包涵。



首先,也許有一點要先釐清的是,
當我試著跟我的朋友們說「這樣的經驗真的十分難得,一定要試試看」時,
我從未說過「我們一定要去國外當志工,志工就是要去國外當才好啦!」,
或是「第三世界人民超可憐,比任何一個國內同胞還可憐,快來幫助他們!」,
諸如此類的話。

事實上,當志工就是當志工,不會因為今天你當的是掃地志工,
就比課輔志工還是義診志工要矮上一截,
也不會因為今天你是到國外去當志工,不是留在國內,
而你的志工身份就顯得高尚一點。

所以若真是發心服務大眾,決定從事志工工作以造福人群的人,
這種月經題我想是根本不會出現在他腦海裡的。
因為他想的只是怎麼樣可以把自己能發揮的力量貢獻出來,或者是極大化,
什麼國內國外、掃地課輔與否,都不是關心的重點。

但當我說著「這樣的經驗十分難得」時,
其實我的重點的確是放在「國際」兩個字上,而不是「志工」本身的。

這又可以分為兩個角度來談了。

第一是「國際」。
我覺得這樣的經驗很好,是因為他是難得的,在海外的跨文化工作經驗,
平常在台灣,雖然我們自己的島內也有許多不同的文化,
也不是沒有機會去接觸,
但我想很難有機會是可以這麼簡單而深刻的體認到這件事情。
畢竟在台灣,很多東西看似不一樣,其實還是一樣的。
即使在偏僻的山上,我們還是可以看著一樣無趣的新聞節目,看著政治人物互毆,
還是可以隨時隨地在商店買到跟台北一樣的飲料,
可以開著熟悉的汽車走遍大街小巷,
可以隨時隨地聽到周遭的人們流暢的用中文與自己溝通。
只要還在本島,願意的話,半天之內可以試著從最南端跑到最北,
不管怎樣,還是要告訴學齡兒童要怎麼樣乖乖唸書才會有前途。
不管我們到了多偏遠的地方,其實我們還是生活在一樣的框框下。

這樣的經驗是由於我們身處在「國外」,在另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框框下生活,
所以才顯得特別。
在那樣的框框下回頭看台灣,
才會發現許多以前自己沒體認到的東西,竟變得格外的清晰。

事實上我自己也曾經想過,
如果只是因為「國際」二字而讓這些經驗如此特別的話,
那是不是到國外自助旅行、到國外遊學也行呢?

我自己的答案是,當然也可以。
不過我還是覺得因為涉入當地文化的深度和角度都不同,
遊學或旅行不見得會有一樣的體驗。
(不過他們會有另外不一樣的體驗:))

我也曾自助旅行過,曾經六七天繞完整個北海道,也曾經光住在巴黎就住了三個禮拜,
光是在同一個地方住上長長一段時間,在那裡「生活」這件事本身,
你對於那個地方的感受,就已經會和只是停留短短四五天大相逕庭了。

我也不是剛到Bylakuppe就十分十分喜愛那邊的生活,
但在在我住的第一個禮拜、第二個禮拜、第三個禮拜後,
對於這片土地、這裡的人們每個禮拜都又會有另一層新的感受。



從一方面來看,
所謂「志工」或者是「服務」兩個字,也是有可討論的空間的。

說實在的,在這次工作的五個禮拜裡,
除了偶爾想起以前待在漁服的事情時,會出現「漁村服務隊」五個字之外,
我的腦子裡從來沒有一次浮現過「志工」,或者是「服務」兩個字。

事實上我的確是完全不覺得自己這次出門是要當個「志工」,
或是要認真「服務」些什麼。
我只是單純的想著,
「啊,我們要到那裡去了,」
「也許有些什麼地方是我幫的上忙的吧,那我就試著幫幫看他們。」
沒有太多崇高的理想,也沒有什麼熱血的期待。

我也不太習慣(或者說是喜歡也行),
自己做的事被不停的加上所謂「志工」或「服務」的光環。
我覺得這兩個詞似乎已經被某程度的沽名釣譽化了,
口裡喊著「我要去服務」的人反而容易被看成是帶著某些不純淨的目的。
所以我不喜歡強調這一點,
我覺得單純的工作以及幫助別人,看到他們的笑容是種簡單的快樂。

事實上,我後來認識的幾位在當地作計畫,
或是試著推動什麼工作的NGO或非NGO的人們,
他們的嘴上也從來不掛著「我是來服務的」之類的話,
他們只是單純的貫徹著自己想作的事情而已。

也有人覺得服務就是服務,志工就是志工,
在台灣幫忙掃地整理社區也是志工,
為什麼要特地去國外掃地整理社區,這樣就會比較高尚嗎?
看著回國的「志工」們每個痛哭流涕的感想,
也許會有人問,如果去國外當志工最大的好處,
其實只是一種深度的自我救贖、自我發現之旅,
那何必談志工談得這麼好聽?

也許真的是這樣吧。
不過這也關乎到每個人對於所謂的「利他」看法不同。
有的人覺得「利他」就該是單純的利他,
不應該牽扯上半分自己的利益或是收穫。
所以服務就是要完全無私的付出,
所以掃地也是服務,幫忙倒垃圾也是服務,
你如果要當個志工又不想幫忙倒垃圾,你只不過是沽名釣譽之徒而已。

但也有的人覺得要「自利利他」,
要先讓自己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然後你才談得上能真正對人群做出一點貢獻。
如果自己都沒辦法好好的準備好、打點好自己,
你要怎麼談得上對人能有所幫助呢?

例如釋迦牟尼追求自己的超脫,是因為他想找出替世人解脫痛苦的方法,
而我總是覺得,一個自己身心都不夠成熟而柔軟的人,
要怎麼樣談的上當個可以負擔別人生死的醫生?

如果以第二種角度來看「利他」這件事情,
那麼其實所謂的國外志工,如果其中確實有部分是希望能給參與的人一些刺激和成長,
讓他們體認、學習到一些事情,
也許以後更能夠懂得怎麼樣去付出、去回饋這個世界
那麼我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好。

所以這樣的旅行或許會有自我成長的成分在,
但這不是不該去作這件事的原因之一。

若是這樣的事情最後反而成了光明正大的「志工學習之旅」,
就真的有點本末倒置了。



回到志工兩個字,
很多人一談起要到國外服務或是作志工,
第一個想起的就是要作些什麼事情,滿腔熱血的計畫這個計畫那個,
也有很多人會有一點反思,
覺得為什麼要作這個作那個,
覺得如果只是教教書、掃掃地,那為什麼不留在台灣作就好?
有機會即將出發的人會懷疑自己到底能作什麼、該作什麼,
還沒有機會出發的人則懷疑你們幹嘛大張旗鼓去作些芝麻蒜皮的小事。

其實我想說的是,
有些事情真的是如果你沒碰過,也許一輩子也沒辦法體認到的。
所以先去嘗試看看吧。

擔心太多會阻礙自己的腳步,
沒有建設性的懷疑和反思太多,
一樣讓自己失去了往前探索的機會。



也許是因為我第一次接觸類似的事情就是到了很多人都沒想過要去的非洲,
所以我很清楚,這些事情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
(我也不想把他塑造的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樣子。)

一聽到「去非洲」或是「去第三世界」,
很多人腦子裡立刻會浮現許多史懷哲之類的幻想,包括兩三年前出發前的我也不例外。
但其實真的進到那樣的生活裡面,
你才會發現,這些英雄式的幻想全都天真的有點好笑,
(突然想到有人很討厭「天真」這個詞XD,糟糕,不知不覺就用上了)
事實上自己會有的感受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如果有人抱持著類似的英雄幻想想要從事這些工作,
我會對他微笑一下,不知道該建議什麼。
如果有人樹立了這樣的英雄幻想招牌然後想要把他推倒,
我也只能對他微笑一下,然後不知道該說什麼:)



啊,題外話,
也許還會有人覺得這樣的國外旅行是有錢人的玩意,
不過我覺得有些事就是這樣,
金錢這玩意本來就是很現實的東西,
也不是什麼階級不階級,有錢就可以出門去玩,沒錢就乖乖賺錢生活,
就是這麼簡單,有些事就是會有他的門檻存在。

(如果一個人窮到三餐不繼你還高聲向他提倡「無私的服務最重要!」,
不讓他快快去打工賺錢養活一家五口,那說實在也誇張了一點...)

不過志工這種東西的確是不需要藉由金錢來展現的,
透過服務、利益他人,施與受的人能得到的收穫也不是金錢能夠限制的。
有錢有有錢的玩法,沒錢有沒錢的作法,
我們可以開心的當個志工,
然後等到有錢或是有機會(像是這次我莫名其妙申請的補助)的時候,
我們可以去嘗試看看不一樣的事情。

也許他會改變你的人生,也許不會;
也許他會讓你更想留在國內服務人群,也許不會;
不過這依然是件值得一試的好事情。



這次去的印度是個與台灣完全不一樣的地方,
除了秩序之獨特外,幅員之遼闊也是台灣望塵莫及。
在那裡住了五個禮拜後,
我徹底的體認到台灣的狹小和擁擠。
這樣的狹窄和擁擠不只是空間和時間上的,
更多是心靈和精神上的。

事實上我處在其中的時候也常常這麼嚷著。
但嚷歸嚷,真的是沒有跳出去看一次,不會發現原來這種感覺是如此的深刻。

不過我現在又跳回來了。
希望我不要輕易忘記了曾經有過的體會。




兩百字感想。官腔版。

我很喜歡且想念在印度度過的每個日子。
想念那兒的景色,那兒的人們。



離開台灣框框的生活,出人意外的閒適而自在。
每天腳踏實地工作,簡簡單單完成一件事的生活既充實而豐富。
單單純純努力的日子,卻是越嚼越覺清香。

偶爾見到人們無意間給予的回饋,
是最令人開心的事情。
那是一種言語難表達的滿足與鼓勵。

生活在完全不同框架的文化及環境下,
反而能以更開闊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感謝給予我們這次機會的每個師長們,
也許這比起教改等事,不是什麼舉足輕重的大案子,

但它的確讓我們發現了這世界許多的可能性。
它的確為我們帶來了一些無可取代的重要事情,
譬如成長,譬如回憶。

希望我們可以一直抱著這樣簡單的心情,繼續努力下去。
謝謝。




2006-09-11

給自己的明信片‧南印。


DSCN1630


上禮拜收到了從印度來的明信片,
想不到印度的郵政遠比我想像中的要可靠的多了。


這是我好不容易寫給自己的,
因為欲寫下這張卡片時,似乎已經到了我們工作的最後一天,
其實我的腦袋整個是空白到無法思考,
以致於我很不知道該跟自己說些什麼(汗),
而且回頭看才發現語句跟語意真是不順暢到一個境界...
所以有些字句我還是順了一下。

(對比起當初在馬拉威的,不知道會不會覺得自己怎麼變的這麼平靜XD。)

 ◇

給在台北生活的自己:

轉眼間,又是另一段旅程的終點了。相較於之前在漁服及馬拉威時
的滿腹雄心和熱血,這次的我似乎閒散了許多。但其實這樣的心態似
乎又不像是消極,反倒讓我能夠更輕鬆、自在的去面對許多事情,也
更清楚自己每一步是踏在哪裡。之前在馬拉威時我曾說過,不知道此
行到底對我有什麼影響。這次的我依舊不行。但我可以更確定的是,
的確有些東西是在我心裡發酵著的。我也似乎越來越能夠抓清楚,到
底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東西。希望我能夠一直快樂而自在的堅持著。



2006-08-16

君問歸期未有期。

飛機票的事情一直橋不定,
原本想提早回來,不過班機時間難定,
從原本屬意的24號一路退到28號、29號、一直到30號,
現在可能只有八月最後一天可以在台灣度過了。


昨天是印度獨立紀念日,也剛好是色拉地區的假日,
前一天我們去採購了大概三十公斤的材料,
打算趁放假和小龍家的喇嘛施兄弟們一起包水餃聚餐。

打從把肉去骨、絞肉、切菜、剁菜和餡料開始,
每一樣都是我們(其實大部分還是喇嘛們啦)自己完成的,
大家在包水餃時,
我則跑去跟在大廚身邊跑腿,心想順便來偷學個一招半式也不錯。

聚餐十分的開心,大家有說有笑的,
還被最高等級的格西老師說:你們台灣人看起來,總是十分開心呢!
我還無意間創造出藏文笑話來,成為眾師兄弟們的笑柄= ="

中午在另外一位格西家用餐時,恰好看到牆上掛的拉薩空照圖,
覺得十分有趣。

嚴格來說我們不在西藏,
但這裡卻又的確就是西藏那三大寺之醫的色拉寺的地盤,
這麼說來,我也算是在色拉寺中每天與眾喇嘛們一同生活呢。
在西藏那個色拉寺前辯經的喇嘛們,
也像是在我眼前的色拉寺前努力辯經的這副景象嗎?

2006-07-12

自命清高。

(其實我覺得這兩種人大家都不會喜歡,
只是大家通常不會發現第二種人而已。)

第一種是自命清高的人。

第二種卻是喜歡自以為發現別人是自命清高的人。


不過這兩種人其實到頭來都是同一種,
一樣都是自命清高,只是他們賴以得意的地方不一樣而已。

第一種人自命清高以顯出與別人不同之處,
而第二種人藉著自己能看出別人的自命清高,來彰顯出自己的不同之處。

不過其中我又特別討厭第二種人。
因為第一種人即使自命清高,他是獨善其身而不影響別人的,
你不要理他就好。

然而第二種人的不凡,卻是建立在對別人的傷害,甚至是誤會上的。
他自以為自己指出了自命清高的人,但可能那個人其實根本並不是自命清高,
一切根本只是因為他的不瞭解和誤會。
但當一個人指稱另一個人是自命清高時,
大家總是傾向於相信前者的說法,甚至自己幫忙找了一堆理由來解釋:
「啊,難怪他會怎樣怎樣,原來就是因為他自命清高呀(茶) 」
(人群的可悲扒糞天性,總是寧願相信不好的八卦。)
於是這個人的識見不凡,甚至被人崇拜,
便都建立在對另一個人的傷害上了。

可惜人們常常發現第一種人,卻很少看穿第二種人。
只要第二種人惡人先告狀,他總會是吃香的那一方。

我們身邊自以為有見識、自以為看透世事、看穿很多事的人,
又有多少其實是第二種人呢?




2006-06-28

海角凝望。


海角凝望 Staring


前一晚剛聽完張懸的現場,
隔天早上便一時興起到了東澳的粉鳥林漁港去看日出。

東澳灣的海水還是一樣的藍一樣的美,
從蘇花公路上俯瞰下去別有一番遼闊風情。


可惜雖然是一大清早,陽光還是強了一點,
拍起照來對比略嫌大了點。

粉鳥林漁港依舊自成一個小世界的寧靜,
偶爾傳來漁船收穫入港的嘈雜聲,
有別於都市的喧囂,
不知道為什麼,聽起來讓人覺得十分舒服。
雪山隧道通了以後,
方便的交通不知將為東部帶來多少人潮。

只希望這片美麗的海岸能夠一直保持下去。

喜歡這張照片的原因:
1. 風景很漂亮,海很漂亮,女主角也是XD
2. 天空、大海和岩岸差不多三分,是蠻平穩的構圖。
右下角的人物恰好可以收起觀看者的視線。

缺點:

1. 因為搶拍的關係,水平線抓的略嫌不穩。
2. 天空有點過曝。
3. 光線掌握還可以在好一點,若對比弱一點讓整個景都可 以正確曝光也許畫面色彩會更美一點。






2006-06-05

張阿懸



Mansun's Only Love Song in 寰宇陽光音樂風



最近很喜歡的聲音。
我決定在他的專輯發售前,
每天都在這裡放一首最近張阿懸在HitFM的LIVE。
喜歡的人可以每天看這篇更新XD


這是官方張懸電台和大家一起分享。
不過我最喜歡的幾首這裡都沒有...:p

下面是官網的介紹,我也很喜歡。

:::::::::::::::::::::::::::::::::::::::::::::::::::::::::

曾經,張懸的音樂才華使她年輕輕輕就獲得第一張唱片合約
卻是一張沒有實現過的唱片合約


張懸從13歲開始音樂創作,16歲開始表演,作品陸續發表在網路和自己的小型表
演中,在愛樂人士的口耳相傳之下,張懸19歲就簽下了第一張唱片合約,也經歷
了錄音,拍照.拍攝音樂錄影帶.唱校園…等一些發片前的過程,然而發片計劃
卻一直產生波折,張懸始終沒有等到發片的那天。


音樂不是發片,而是生活
張懸的創作和表演使她成為台北各Live House最受歡迎,
及網路討論率最高的創作女歌手


專輯一直無法順利發行,對當時年紀輕輕的張懸來說,確實也有許多無法釋懷的
情緒,也有許多難熬的夜晚,然而她能確定的一件事是,她的生活可以沒有發片
這件事,卻不可能沒有音樂。

於是張懸繼續在創作,繼續在Live House表演,發片對她來說,成了一個自己心
疼自己做過的夢。

五年來,她靠著自己的創作和表演,成為台北各Live House最受歡迎,網路討論
率最高的創作女歌手。她的歌,沒有任何的電視打歌或宣傳經費,卻成為許多學
生心目中真正的hit song,陪伴他們度過不管充滿挫折,充滿感傷,或充滿生命
力的青春。

而藉著網路分享和傳播的力量,許多人甚至沒有見過張懸,沒有現場聽過她的表
演,卻也在網路上認識了她的歌,再把她的歌推薦給其它更多的人。


一個讓人有勇氣生活下去的聲音
她的歌.她的人.她的表演,給了許多人溫暖和力量


張懸的聲音像一個溫暖的擁抱,
讓人安心,讓人休息,
讓人相信,只要有一點點誠實.一點點勇氣,
我們都能好好的生活下去。

除了她的歌,她的聲音。張懸真正讓人一聽就再也離不開的,是她溫暖而誠摯的
人格魅力。她在表演時隨性但真誠的發言被聽眾戲稱為「心靈講座」,她在網路
上和網友們的對話經常讓人熱血沸騰或熱淚盈眶,又或她總是在彈錯唱錯時就「
再來一次」的表演風格…。她讓每個人都相信,人生即使不完美還是非常的美麗
,而這就是人生最完美的地方。


時間,讓每首歌都有自己的生命
張懸樂見每個人在她的歌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My Life Will… 屬於每個聽歌的人


張懸說,她想做的音樂就是像'70年代的搖滾樂一樣…簡單,好聽。真正好聽的旋
律經得起時間,在時間中益發有光芒…

她的第一張專輯,在經歷了這麼漫長的過程才終於有機會發行,然而整張專輯在
現在聽起來,仍然充滿了動人的力量。這彷彿是上帝用了帶點殘酷的手法,讓我
們明白,張懸已經做到了,並且,她會繼續這麼做下去。

張懸常說,她不喜歡在作品完成後還一直去對人解釋她要說的是什麼。她要說的
事只有對她自己才重要,而每個聽歌的人都可以自己去歌裡找對他們來說重要的
東西。這些歌都是多年前就完成的音樂作品,對現在的張懸來說,她自己都像是
一個這張專輯的聆聽者.旁觀者。

然而這張專輯,卻像一個微笑一般。在聽完之後,讓人想誠心的祝福張懸,從
今天開始,繼續往前走,也想鼓勵自己,從今天開始,繼續往前走。My Life
Will…


::: 張懸.com :::





2006-04-16

背包的旅行。

Traveller

雖然我人在這裡,但心是在外頭的。
雖然有時候心也不太出得去,
但我的背包至少代替我旅行去了。

喜歡這張照片的原因:
1. 顏色很好看。光線很漂亮。
2. 構圖簡潔,但不會沒有重點。或許包包的位置可以偏右一點點。

這是在某個早晨,往蘇澳花東方向的平快車上。
轟隆轟隆的聲音還在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