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30

屬於我們自己的紀錄短片。

這是後來勉強剪在八分鐘以內的版本(剛剛好七分五十九秒過關!),
所以有些地方可能交代的有點倉促,
有些東西可能沒有辦法都放進去(應該是很多很多),
不過即使如此,
我想他還是非常好的作品。

真不知道有這樣的短片可以看,
到底是該覺得開心抑或是不開心呢?

不過我想有件事是可以確定的,
那就是在印度的那些日子,我們一定真的過得非常開心。
因為影片裡頭那些人的笑容竟是如此純粹澄淨。
(還有每一個白癡舉動每一句白癡旁白,還真的都很白癡..)


片子裡很簡單的交代了我們在那兒的工作,
平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還有大家的感覺和心情。
希望看了以後也能讓人有一點收穫。

保證是真人真事,完全沒有造假演出,
因為有些地方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原來我那時候被拍了進去..(汗)

關於影片的內容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講,
不過我想還是留給觀眾自己去慢慢發現吧。

不禁想再次感嘆,我們這票人實在是太神奇了,
真的是什麼人都有,
每個人都有他實在令人驚奇的地方,
而大家湊起來卻又是那樣舒服自在。
我今年要不是真的走好運,就是已經把運氣全部用光了吧。

好在國考不是今年要考。


C-マンション

2006-09-25

拜讀「有人問我山服團的問題」

學長推薦我去讀了這一篇文章:「有人問我山服團的問題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解法大概是我目前為止看到最好的解法吧。
而且似乎也是我接觸相關的東西以來,
親身體驗覺得的確比較好的作法。

其實我們這次去印度,
就有點像是他裡頭提到的作法。
一方面有在當地耕耘的專業組織協助,
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適合的位置在哪裡,
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恰當的貢獻自己的所學,
教學相長下,既是助人,也是自身經驗的成長。
同時也能夠慢慢融入當地的生活,
彼此之間的交流能夠更深刻一點。

拍紀錄片的人可能觀察力都不錯,
他注意到的許多地方都很有意思,也是我們曾經頭痛過的問題。
有些也的確是得在一段時間的沈澱和生命經驗累積後,
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2006-09-21

後記:幾篇跟服務有關的文章。

猶記得兩年前在我剛從馬拉威回來時,
自覺得對心中所謂的服務似乎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那時候本是想寫下「服務性社團的思考性質」(還有)這篇文章。
沒想到才寫了兩回,居然就莫名其妙的斷頭了,
一直到前兩個禮拜我整理BLOG上的舊文,
回顧一下才赫然發現原來自己當年那兩篇文章,
連本來想表達的一半意思都還沒寫到(汗)。

正好先前社團的版上最近有個小討論,
最後還是忍不住手癢回了一篇,
寫著寫著,居然好像也連到了一些之前想講卻一直沒有寫出來的想法,
有些之前一直想釐清卻沒釐清的頭緒,
似乎也一下子清楚了起來。
於是所有的東西,
在兩年後的今天似乎終於匯集在一起了,
這幾篇文章(外加最後那篇「利他的生活」),
或許就姑且作為補完之前那篇「服務性社團的思考性質」的後半部份吧。
希望能夠讓看完的人想到一些之前沒想過的東西。



[後記的後記]

過了幾天回頭再看看這些文章,
突然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得多嘴一下:p

如果任何一個讀到這些文章的人,
只是個單純對服務有興趣,
正要開始接觸的熱血大學生的話,
希望這些文章不會一下子打消了你的興致。

雖然我似乎很頭頭是道的洋洋灑灑講了這麼大一串東西,
但其實我並不希望給人「啊,原來要接觸服務這件事情這麼複雜」的印象。

我不曉得該怎麼說才好,
雖然我認為這些文章裡提到的東西,
是每個有心要接觸所謂「服務」這塊領域的人都可以去思考的,
但這也並不構成我們「去服務」這件事的必要條件。

我們可以開開心心的去做這件事,
然後等我們有了某些體會,某些想法,
這些思考我想自然而然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
到時候再回頭來翻翻這些文章,
也許又是另外一番體會:p。

在印度的時候,我們也曾與其他兩位前輩(還是要叫大姊?XD)討論過這件事。
我們都同意每件事情永遠都有正反兩面,
也永遠都有我們可以思考、批判的地方。
但如果我們還沒有去做這些事之前,
就先忙著讀完所有批判的論點,忙著思考所有大家討論了許久也沒有個一定答案的問題,
似乎反而又是另外一種捨本逐末了。

這也許也是另一種Learing by doing吧XD
更何況很多東西在沒有實際去試試看之前,
討論起來大家也不知道我們到底指的是什麼,
一切可能都像是鴨子在聽雷一樣XD

一下子想得太多,反而只是阻礙一個人的腳步而已。

所以如果這些文章看了一會兒實在令你反胃,
覺得幹嘛沒事把「服務」這件單純的事講得這麼複雜,
請趕快把這些丟開吧。
請用自己一開始最單純的那種快樂心情,
試著去實踐看看自己心中的服務。

但如果這些文章看了反而沒有讓人反胃,
反而讓你對服務這件事感到興趣的話,
那就快去試試看吧XD。





2006-09-20

利他的生活。

(這篇一樣是對社團的學弟妹說的:p)

難得發文章,
既然如此,那就一起把我之前想講的講一講好了,
不然等到我下次肯發憤po文章,不知道又是哪年哪月的事了XD

我很喜歡,也很懷念以前在漁服的那段日子,
雖然每次回首看來,總是一再對自己的不成熟有許多新的發現(汗)
但無論如何,
在那些日子裡的所有歷練、回憶、感動,甚至挫折、犯下的錯誤,
包括所有快樂和不快樂,
都成了我之後一直到現在的日子裡,很重要的精神營養。
每次重新反芻,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希望對你們而言,
漁服也能夠是一個有意義的存在,不管在這當下他帶給你的是開心還是難過。
也希望對願意在這裡繼續努力的每個人而言,
都能夠找到自己在這裡的一個,舒服的位置,
去發現漁服對你而言,很重要的一面。

也許這也算是自己的功課之一吧(笑)。

就像我提過的,很多不必要的東西,
例如無謂的堅持,例如錯誤的期待,
常常阻礙了我們細細發現當下生活美好的機會,
希望你們不會等到離開漁服很多年後,才需要慢慢從回憶裡尋找當初的美好。



從漁服退休之後,
大三的暑假,我去了一趟馬拉威,也許我沒成就了什麼,
但那可能是一個改變我後半輩子方向的契機;
一直到今年,一個莫名的機會下,
我有幸到了南印度的藏人社區去從事些什麼,
這又是另外一個足以讓我細細思索上很久很久的難得回憶,
大概讓我再寫上半年的文章也講不完吧。

但如果當初沒有加入漁服,
沒有接觸到「服務」這件事情,
沒有在這個社團裡好好對自己的思考整理了一番,
也許我今天就不會遇到這些我覺得很棒的事情了,
也可能我遇到了,可是卻沒有辦法好好的思考這些事情對我而言的意義。
不管怎樣都是件可惜的事。

我記得之前也有個學弟(還是學妹?),
在這個版上po了一篇文章,
跟大家分享他後來在某某公司的美好經驗,
他也提到了漁服對他的影響。

我覺得這樣的事情很好。
我也衷心的希望對於曾在漁服呆過的每個人而言,
從漁服退休,只是我們「服務生活」的開始,
絕對不是結束。

然後我們會遇見更多美好的事情,美好的人們。







2006-09-19

服務的收穫‧之三

最後作個總結。

針對自己去印度一行回來後,
對於服務的想法有寫了一篇文章(就是之前那篇「月經題」啦),
有興趣的也可以翻翻看XD

但總之我對服務以及所謂「服務學習」的看法,
其實是與佛教所謂的「自利利人」很相近的。

我們求自利,是因為自利以後才能夠利人,
就像佛陀求超脫,其實出發點是為了證得超脫後,
可以試著告訴世人如何一起超脫世間苦痛一樣。

因為成長以後可以服務更多,
所以我們也許會關心自己是否成長;
而不僅僅是因為服務令我們有所成長,
所以我們選擇了服務。

兩者看似很像,其實大相逕庭。
至於要選擇哪一種,我覺得這就是自己的課題了。




2006-09-18

服務的收穫‧之二

然後我們來談談康輔跟服務有什麼不一樣:p。

我覺得其中一個決定性的不同是思考的順序不同。

為什麼是順序不同呢?又是什麼東西的順序不同?

簡單來說好了,
我覺得「服務性社團」的思考邏輯是會先反思、成長,最後才是快樂,
而康輔性社團則是先求快樂、成長,然後才是反思。

康輔性社團當然也會思考,也會有他們自己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
但是這不是第一優先的。

舉例來說,
今天我們辦了一個營隊,很不幸的,
整個活動都失了焦,但是大家的應變能力非常好
都玩得很開心,
如果我們先求快樂的話,自然就會覺得這沒什麼不好,
若是有人要提事後反省,有的人可能會說,沒關係啦晚點再來,
有的人可能就會覺得大家都很開心,我也很感動,沒事幹嘛來澆冷水?

而如果我們是真的抱著利他的想法出發的話,
我們就會先反思,
今天這樣的隨機應變雖然偏離了我們原先的打算,
但是不是也的確對他們有所助益呢?
如果有的話,嗯,也許這樣的服務效果也不錯,之後可以考慮加入原本的計畫;
如果沒有的話,嗯,雖然大家都玩得很開心,
不過也許除了開心之外,我們還可以做點別的事情,
這值得深入討論一番。

我並無意把「康輔」污名化,
所以也許講「康輔」和「服務」的區別,是不太好的說法。

我只要想試著強調在我們服務的過程中,反思的重要性。

為什麼這很重要呢?難道康輔性社團就不需要強調這件事嗎?
我的想法是,康輔性社團如果有做到這件事更好,
但對服務性社團來說,這件事絕對是不可或缺。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打著「服務」的大旗去做事,其實是很可怕的。
因為大家一聽到「服務」兩字,往往就會自動投降,
不管什麼事,只要冠上「服務」兩字,就會覺得都是好的,
不會進一步去想其實在這樣的旗子下,也是可能做出什麼有不良影響的事,
如果我們不時時提醒自己,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做出了什麼可怕的事情。

漁服是個很有行動力,也掌握很多資源的社團,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更是注意這些事情。

或許這些問題永遠不會有個標準答案,
但是藉由這些討論,
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在作什麼事情,
更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
於是我們更知道怎麼去發揮、去利用自己原本的東西,
對他人做出更多貢獻。

這就是我對漁服以及在漁服裡的思考風氣的一點想法。




2006-09-17

旅行的痕跡。

旅行會為一個人留下什麼樣的痕跡呢?
除了心上的,身體上的,
還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會留下旅行的痕跡。

我試著用相機記錄下生活中每個閃過靈光的片段,
希望他們在記憶裡永遠一樣清晰。

這是這次到印度留下的照片的一部份,
請多指教:)

我們在印度相遇。We meet in India.


服務的收穫。

簡單的說,事情的起源就是社團的學弟妹們在招生的網宣上主打以下幾個點:
1. 可以學到怎麼辦活動。
2. 可以有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
3. 可以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
4. 可以有充實的人生。
5. 能夠開發未知潛能。
6. 能夠在社團找到一份難得的歸屬感。

但是有幾位老骨頭對這樣的廣告提出了異議,
覺得這樣的宣傳不妥,
希望幹部們能夠好好想想,究竟漁服要給新生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漁服對外的形象是什麼?
漁服真正的核心價值又是什麼?

而後引發了一連串的討論。

所以也才有了我以下的回應。
基本上我不反對也不贊成網宣該怎麼設計,這是幹部們的決定。
所以我試著從另一個角度談這件事。



這份網宣基本上做得很好,
美工、文案都有一定的水準,講事情也講得很清晰,容易接收到重點,
不過我好奇的是,
如果對於一個對漁服這名字感到好奇而來閱讀這份網宣的人,
我們只跟他說明:
1. 會有很多感動
2. 會學到辦活動
3. 會有充實的生活,會交到很多好朋友
4. 會開發極限(這點我三百萬分贊成orz)
5. 會有歸屬感

這樣做,會不會顯得太小家子氣了一點呢?

招生因為要做行銷、宣傳,
我想同時也是一個整理自我形象的好機會
如果只是呈現這樣的形象而已,未免有點可惜。

舉個簡單的問題,
如果有個機會讓你向人推銷漁服,
只能用三句話,要在兩分鐘內介紹漁服,
你會想要說什麼呢?

可以辦活動?可以很感動?會有好朋友?
我想大家一定都不是想說這些吧?

簡單的說,
上面列的四項全都不是構成「漁服」的必要條件,
即使今天這四件事全都拿掉了,漁服也不會變得不是漁服,
相信這點大家都能夠理解。

所以如果招生只跟大家講,我們有這四件事情,很棒!
卻沒有提提到底構成「漁服」這東西中,最必要的、與眾不同的「那件事」到底是什麼,
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這是我為什麼說光是這樣宣傳,
雖然很好,但感覺有點小家子器的原因。

至於這件事,也就是構成漁服的必要條件到底是什麼呢?
我想這答案應該是你們給出來的,
我自己的答案對你們來說,不見得有什麼意義。
我們可以討論,但我沒辦法決定,或者試著「教」你們這答案是什麼。



然後我試著講講我對於這四件非必要條件的看法。

其實這四件事說穿了,都是同一件事:
我們自己會獲得成長,會有很多收穫。

這點我承認,而且我也覺得這的確是大家從事服務的過程中,
相當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

但其實在我們獲得成長之前,還有很多東西,
如果我們跳過這些東西,直接把「成長」和「學習」當作大方向來提的話,
未免有點本末倒置之嫌了。

為什麼我說是本末倒置呢?
因為其實若是一個人想要在服務的過程中,求自我的成長,
必定是要抱著有利他、或者是服務的心,才能夠獲得的,
也唯有如此,我們所獲得的東西也才會足夠深刻,
也才真正會對你自己產生些什麼影響,
對我們自己,或者是對我們欲幫助的對象,都能夠真正有所助益。

若是一個人一開始便對自己從事的這件事設下了限制,
那麼他之後也就很難真正有所進步了。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既然是來服務,就是應該要能夠學到什麼什麼,
就是應該要有很多感動,就是應該要獲得令人安心的歸屬感,就是應該怎麼樣怎麼樣,
於是對他來說,服務這件事化成了很多可以評估收益的指標,
他的心中常會出現一個天平:
我的付出跟收穫到底成不成正比呢?
我為了這些事,犧牲了我陪家人的時間,犧牲了我的功課,
但是我學到了什麼、獲得了什麼呢?
然後每次越是靠近出隊前,這樣的天平就不平衡的越是厲害,
越是面臨到底要出隊還是要退社的掙扎。

但如果我們願意把目光試著從自己的天平移開的話,
會赫然發現,服務這件事一直都在那裡等你,
等著你去做,等著你去挖掘他的美好,
小孩子的笑容,以及當你幫助人之後,他對你的那個微笑和那聲感謝,
這些人性中單純美好的事情,從來都不曾變質過,
而我們是為了什麼會遺忘這些事情呢?

這樣的天平或許不是以這種形式展現,
他可能會化成一些比較察覺不出來的形式。
例如我常常在出隊中會看到的,
大家會拿自己跟其他人比較(雖然嘴上不見得會說),
比較到底小朋友對誰比較好,
喜歡誰的小朋友比較多,
誰講得出比較多發生的感人小故事,
誰在離別會時,小朋友抱著他哭得最凶,
或是自己哭得最凶(因為越是會哭好像自己就真的越是感動之類的)。

這些不必要的天平,
其實只是阻礙了我們好好生活,好好看清楚我們服務的當下而已,
我們越是抱持著對「成長」、「學習」或是「感動」的期望,
就越會發現其實大部分的時間我們只是在斤斤計較中感到失望。
我們反而喪失了好好咀嚼,所有我們和他們發生的一切大小事情的心情和機會,
而這些一旦過去也就不會再回來了。

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
我必須得說,在我當年第一次出欽賢平服隊時,
是等到等到真的出過了隊,
我才真正發現,所有我之前對出隊、對服務、或是對其他很多事情的想像,
完完全全都是不一樣的。

我對服務隊的印象不是這樣,
我對該怎麼辦好一個活動的認知也不是這樣,
甚至是出隊後期待會有的收穫和感動,也都跟我先前想的差了十萬八千里遠。

但只有一件事情是一樣的,
我真的抱著滿滿的收穫回來,是我一輩子也沒辦法忘記的。

所以,也許你們是對服務能帶給自己的東西有著某些期待而來的,
但請偶爾提醒自己這點:
唯有適時的忘記這些期待,你才能真正的獲得。

所以我並不會特別鼓勵大家在招生時,
給予有興趣的人一個美好想像的大餅,
因為我們確實會收穫這個大餅,但絕對不是因為我們先畫了它所以我們才獲得的,
而且收穫的也不見得是同一個大餅:p。





2006-09-16

相關報導。

DSCN1359
(原版的照片,其實青筋只是不小心露出來的,沒有別的意思。)


今天報紙上出現了報導,
昨天的記者會大概還是有點用吧,哈。
雖然內容頗多可議之處(有機會再講),
不過重點是我的照片生平第一次,被放上報紙了,哇哈。

雖然我覺得完全是因為記者想偷懶XD
不過至少是件值得紀念的事吧,哈。

附上連結以資紀念。
聯合 http://0rz.net/161Rj(耶,就是這兩張XD)
中時 http://0rz.net/a21RR(其實是有,不過電子報上沒放)
青年 http://0rz.net/bc1Rg



2006-09-15

7/25 篩檢前一天

0296 Little Lobsang


一早起來,Lobsang Thopten小弟又一直好奇的觀察著我們。我恰好想拍張照片記下這次住的地方,於是就順手幫他拍了一張。照片「答!」的出來後,我就把他塞到Thopten手上,讓他自己慢慢看著照片顯影出來,我自己先去整理一下房間。沒想到他似乎覺得這張照片實在太稀奇了,居然馬上就拿著他四處比手劃腳的和師兄們獻寶:「你看你看,剛才那個人是怎麼拍的,照片是這樣這樣出來的耶!」,拍立得實在是騙小孩最好用的七項武器之一。


早餐因為去搬印表機,又繼續和梅珠及湘漪一同享受了一餐。

然後開始為了麻煩的印表機奔波(圖中還為了抓驅動去了趟網咖,就是這時候又在MSN上遇見一次毛虫先生。)

下午大家又聚集在一起進行了一次討論。小喀十分憤慨而熱血的向我們解釋了女尼的情況,並且立刻計畫出後來幾天要完成的許多目標。

好吧,我很無聊。不過我還是忍不住要想,這真的是我們該作的嗎?從小喀敘述的情形看來,其實他們是各方面什麼健康相關的資源都缺乏,無論人、藥品、甚至可以看病的機會。我只是舉個例,不過也許我們應該想的,是從更普遍一點的方面去著手,例如也許我們能夠作的,是擴大他們與附近醫院的接觸,增加醫療的可近性;譬如說服老師們能夠每個禮拜或是每個月規定一天,就是健康日,他們可以集體用這天帶去給醫生看病(或是用登記制,要在這天去看病的前幾天先向老師登記)。一來他們可以有固定的機會獲得醫療,二來也避免了要出來看病時的重重手續和阻礙。也許我們此行需要的是這樣的東西?我不知道。但自從馬拉威的經驗後,其實我對於義診或是到這兒幫忙看病的行為總是抱持著重重疑慮。因為我很難發現這樣的行為到底有著什麼樣長遠的意義或價值在裡面。

我想到一個也許不恰當一點的比喻:這就跟我們每次看到乞丐真的很可憐時會給他的五元有什麼不一樣?沒錯,眼前這個人可能真的很可憐,不過除了我們眼睛評估到他們的情況糟糕以及在接下來半小時內可以喝杯茶的五元之外,又剩下什麼?我是否需要要能夠想到更深一點的東西,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而我又該從哪裡著手呢?
我為當時在馬拉威時的一切,還給自己找了個理由,覺得也許那蜻蜓點水似的義診只是個刺激、只是個開端,是為了以後也許更多的某個東西而準備,所以我不苛責自己的沒有作用。但這次來到這裡,我還是要帶著一樣的東西回去嗎?也許我該試著找出、整理出此行可以擁有的其他意義。

除了學習怎麼樣與當地人、當地的生活有更深的融入和接觸,藉由這些觀察和談話累積出我的疑問、思考和解答,我希望可以至少找到一個真正幫助到他們的地方,不管多小也好。
其實以NAMDROLING的情況而言,也許有很多小地方的改變是可以有比想像中大的影響的。例如他們的環境衛生問題,包括環境整潔、有沒有固定的打掃清潔,垃圾處理和傾倒的問題(蚊蠅實在滋生的過於誇張),以及衛教材料和人員。

晚上和黃醫師一同在保健室看診。早上學長和幾位伙伴們已經有來過保健室一趟,稍微選了一些病灶比較嚴重或明顯的學生出來,請他們晚上這時候再回來一趟,除了讓醫師可以確認診斷和治療之外,也是個我們互相確認並校正之後皮膚病篩檢標準的好機會。

不過情況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要混亂上很多,一來是來的人太多(似乎有些是看到這裡有醫師,乾脆跑來看病的新病人?),二來是我們也不太知道確實要作的事情是什麼,一下子跟著醫師看病,一下子又要幫忙抓藥治療,一下子忙得有點昏頭。而在黃醫師看診的同時,其實很多伙伴也忘不了醫學生好奇的習性,還像個見習的clerk一樣,看到什有麼難得的病灶或是診斷出什麼病,便興奮的要湊過去看,於是一堆人便抓著病人互相傳閱,混亂的場面只有更變本加厲。我不禁會想,在這裡適合把我們自己當clerk時的習慣帶進來嗎?一來是這是我們主要該作的事嗎?二來則是病人之於我們到底算是什麼?是我們要幫忙的對象呢?還是讓我們精進學識、增廣見聞的好機會?也許後者的成分是免不了的,但如果只想到這點,那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呢?

另外發現的新問題則是有關於醫師看診後,我們需要額外人手來解釋病情、擦藥以及後續追蹤的問題。因為今天都已經有一位醫師出現在這裡看診、下診斷了,來看病的學生們自然就會期待有受到治療,擦個藥或是什麼的都好,所以醫師確立診斷後,解釋病情以及告訴學生該怎麼擦藥、或是口服藥怎麼服用,會需要再安排額外的人手來負責這些事情。原本我們對整個篩檢流程的人員配置可能得重新討論。

稍微觀察一下來看病的學生,其實皮膚病也有一半是以意外傷害為大宗。很多都是原本只是簡單的外傷傷口,但沒有經過正確的處理,導致後來發炎甚至產生嚴重細菌感染等併發症,反而變得難以收拾,之後留下的傷害或疤痕也嚴重許多。

所以也許我們應該把教導老師基本的傷口護理也可以列為能作的事情之一,意外傷害的簡易傷口護理也許與皮膚病衛教一樣都是衛教可以強調的重點之一。









2006-09-12

月經題。

沒想到沈澱了老半天,
結果到最後有關印度的一串文章,
(好吧,至少我是這麼希望的)
最後居然是以這樣的月經題來起頭的。

這樣也好,我也不希望當我試著記下一些東西,
例如實際一點的生活故事、心得,或是不太催淚的感想時,
有人會一直抱著類似的想法或態度來審視這一切。
事實上,我會覺得這是件可惜的事。



或許得先解釋一下,
所謂的月經題標準題型大致如下,
簡單一點的像是:
「為什麼要到國外作志工呢?為什麼不留在國內作志工就好?」
「這兩者有什麼不一樣嗎?」、「是不是外國的月亮就比較圓?」
嚴重一點的甚至可能這麼問:
「自己的同胞受苦受難都救不完了,怎麼還會想要去幫助外國的人!?」

要回答這些問題,其實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
可以想到的東西很多,
我只能試著由淺入深慢慢來講,也許有點雜亂,就請多多包涵。



首先,也許有一點要先釐清的是,
當我試著跟我的朋友們說「這樣的經驗真的十分難得,一定要試試看」時,
我從未說過「我們一定要去國外當志工,志工就是要去國外當才好啦!」,
或是「第三世界人民超可憐,比任何一個國內同胞還可憐,快來幫助他們!」,
諸如此類的話。

事實上,當志工就是當志工,不會因為今天你當的是掃地志工,
就比課輔志工還是義診志工要矮上一截,
也不會因為今天你是到國外去當志工,不是留在國內,
而你的志工身份就顯得高尚一點。

所以若真是發心服務大眾,決定從事志工工作以造福人群的人,
這種月經題我想是根本不會出現在他腦海裡的。
因為他想的只是怎麼樣可以把自己能發揮的力量貢獻出來,或者是極大化,
什麼國內國外、掃地課輔與否,都不是關心的重點。

但當我說著「這樣的經驗十分難得」時,
其實我的重點的確是放在「國際」兩個字上,而不是「志工」本身的。

這又可以分為兩個角度來談了。

第一是「國際」。
我覺得這樣的經驗很好,是因為他是難得的,在海外的跨文化工作經驗,
平常在台灣,雖然我們自己的島內也有許多不同的文化,
也不是沒有機會去接觸,
但我想很難有機會是可以這麼簡單而深刻的體認到這件事情。
畢竟在台灣,很多東西看似不一樣,其實還是一樣的。
即使在偏僻的山上,我們還是可以看著一樣無趣的新聞節目,看著政治人物互毆,
還是可以隨時隨地在商店買到跟台北一樣的飲料,
可以開著熟悉的汽車走遍大街小巷,
可以隨時隨地聽到周遭的人們流暢的用中文與自己溝通。
只要還在本島,願意的話,半天之內可以試著從最南端跑到最北,
不管怎樣,還是要告訴學齡兒童要怎麼樣乖乖唸書才會有前途。
不管我們到了多偏遠的地方,其實我們還是生活在一樣的框框下。

這樣的經驗是由於我們身處在「國外」,在另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框框下生活,
所以才顯得特別。
在那樣的框框下回頭看台灣,
才會發現許多以前自己沒體認到的東西,竟變得格外的清晰。

事實上我自己也曾經想過,
如果只是因為「國際」二字而讓這些經驗如此特別的話,
那是不是到國外自助旅行、到國外遊學也行呢?

我自己的答案是,當然也可以。
不過我還是覺得因為涉入當地文化的深度和角度都不同,
遊學或旅行不見得會有一樣的體驗。
(不過他們會有另外不一樣的體驗:))

我也曾自助旅行過,曾經六七天繞完整個北海道,也曾經光住在巴黎就住了三個禮拜,
光是在同一個地方住上長長一段時間,在那裡「生活」這件事本身,
你對於那個地方的感受,就已經會和只是停留短短四五天大相逕庭了。

我也不是剛到Bylakuppe就十分十分喜愛那邊的生活,
但在在我住的第一個禮拜、第二個禮拜、第三個禮拜後,
對於這片土地、這裡的人們每個禮拜都又會有另一層新的感受。



從一方面來看,
所謂「志工」或者是「服務」兩個字,也是有可討論的空間的。

說實在的,在這次工作的五個禮拜裡,
除了偶爾想起以前待在漁服的事情時,會出現「漁村服務隊」五個字之外,
我的腦子裡從來沒有一次浮現過「志工」,或者是「服務」兩個字。

事實上我的確是完全不覺得自己這次出門是要當個「志工」,
或是要認真「服務」些什麼。
我只是單純的想著,
「啊,我們要到那裡去了,」
「也許有些什麼地方是我幫的上忙的吧,那我就試著幫幫看他們。」
沒有太多崇高的理想,也沒有什麼熱血的期待。

我也不太習慣(或者說是喜歡也行),
自己做的事被不停的加上所謂「志工」或「服務」的光環。
我覺得這兩個詞似乎已經被某程度的沽名釣譽化了,
口裡喊著「我要去服務」的人反而容易被看成是帶著某些不純淨的目的。
所以我不喜歡強調這一點,
我覺得單純的工作以及幫助別人,看到他們的笑容是種簡單的快樂。

事實上,我後來認識的幾位在當地作計畫,
或是試著推動什麼工作的NGO或非NGO的人們,
他們的嘴上也從來不掛著「我是來服務的」之類的話,
他們只是單純的貫徹著自己想作的事情而已。

也有人覺得服務就是服務,志工就是志工,
在台灣幫忙掃地整理社區也是志工,
為什麼要特地去國外掃地整理社區,這樣就會比較高尚嗎?
看著回國的「志工」們每個痛哭流涕的感想,
也許會有人問,如果去國外當志工最大的好處,
其實只是一種深度的自我救贖、自我發現之旅,
那何必談志工談得這麼好聽?

也許真的是這樣吧。
不過這也關乎到每個人對於所謂的「利他」看法不同。
有的人覺得「利他」就該是單純的利他,
不應該牽扯上半分自己的利益或是收穫。
所以服務就是要完全無私的付出,
所以掃地也是服務,幫忙倒垃圾也是服務,
你如果要當個志工又不想幫忙倒垃圾,你只不過是沽名釣譽之徒而已。

但也有的人覺得要「自利利他」,
要先讓自己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然後你才談得上能真正對人群做出一點貢獻。
如果自己都沒辦法好好的準備好、打點好自己,
你要怎麼談得上對人能有所幫助呢?

例如釋迦牟尼追求自己的超脫,是因為他想找出替世人解脫痛苦的方法,
而我總是覺得,一個自己身心都不夠成熟而柔軟的人,
要怎麼樣談的上當個可以負擔別人生死的醫生?

如果以第二種角度來看「利他」這件事情,
那麼其實所謂的國外志工,如果其中確實有部分是希望能給參與的人一些刺激和成長,
讓他們體認、學習到一些事情,
也許以後更能夠懂得怎麼樣去付出、去回饋這個世界
那麼我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好。

所以這樣的旅行或許會有自我成長的成分在,
但這不是不該去作這件事的原因之一。

若是這樣的事情最後反而成了光明正大的「志工學習之旅」,
就真的有點本末倒置了。



回到志工兩個字,
很多人一談起要到國外服務或是作志工,
第一個想起的就是要作些什麼事情,滿腔熱血的計畫這個計畫那個,
也有很多人會有一點反思,
覺得為什麼要作這個作那個,
覺得如果只是教教書、掃掃地,那為什麼不留在台灣作就好?
有機會即將出發的人會懷疑自己到底能作什麼、該作什麼,
還沒有機會出發的人則懷疑你們幹嘛大張旗鼓去作些芝麻蒜皮的小事。

其實我想說的是,
有些事情真的是如果你沒碰過,也許一輩子也沒辦法體認到的。
所以先去嘗試看看吧。

擔心太多會阻礙自己的腳步,
沒有建設性的懷疑和反思太多,
一樣讓自己失去了往前探索的機會。



也許是因為我第一次接觸類似的事情就是到了很多人都沒想過要去的非洲,
所以我很清楚,這些事情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
(我也不想把他塑造的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樣子。)

一聽到「去非洲」或是「去第三世界」,
很多人腦子裡立刻會浮現許多史懷哲之類的幻想,包括兩三年前出發前的我也不例外。
但其實真的進到那樣的生活裡面,
你才會發現,這些英雄式的幻想全都天真的有點好笑,
(突然想到有人很討厭「天真」這個詞XD,糟糕,不知不覺就用上了)
事實上自己會有的感受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如果有人抱持著類似的英雄幻想想要從事這些工作,
我會對他微笑一下,不知道該建議什麼。
如果有人樹立了這樣的英雄幻想招牌然後想要把他推倒,
我也只能對他微笑一下,然後不知道該說什麼:)



啊,題外話,
也許還會有人覺得這樣的國外旅行是有錢人的玩意,
不過我覺得有些事就是這樣,
金錢這玩意本來就是很現實的東西,
也不是什麼階級不階級,有錢就可以出門去玩,沒錢就乖乖賺錢生活,
就是這麼簡單,有些事就是會有他的門檻存在。

(如果一個人窮到三餐不繼你還高聲向他提倡「無私的服務最重要!」,
不讓他快快去打工賺錢養活一家五口,那說實在也誇張了一點...)

不過志工這種東西的確是不需要藉由金錢來展現的,
透過服務、利益他人,施與受的人能得到的收穫也不是金錢能夠限制的。
有錢有有錢的玩法,沒錢有沒錢的作法,
我們可以開心的當個志工,
然後等到有錢或是有機會(像是這次我莫名其妙申請的補助)的時候,
我們可以去嘗試看看不一樣的事情。

也許他會改變你的人生,也許不會;
也許他會讓你更想留在國內服務人群,也許不會;
不過這依然是件值得一試的好事情。



這次去的印度是個與台灣完全不一樣的地方,
除了秩序之獨特外,幅員之遼闊也是台灣望塵莫及。
在那裡住了五個禮拜後,
我徹底的體認到台灣的狹小和擁擠。
這樣的狹窄和擁擠不只是空間和時間上的,
更多是心靈和精神上的。

事實上我處在其中的時候也常常這麼嚷著。
但嚷歸嚷,真的是沒有跳出去看一次,不會發現原來這種感覺是如此的深刻。

不過我現在又跳回來了。
希望我不要輕易忘記了曾經有過的體會。




兩百字感想。官腔版。

我很喜歡且想念在印度度過的每個日子。
想念那兒的景色,那兒的人們。



離開台灣框框的生活,出人意外的閒適而自在。
每天腳踏實地工作,簡簡單單完成一件事的生活既充實而豐富。
單單純純努力的日子,卻是越嚼越覺清香。

偶爾見到人們無意間給予的回饋,
是最令人開心的事情。
那是一種言語難表達的滿足與鼓勵。

生活在完全不同框架的文化及環境下,
反而能以更開闊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感謝給予我們這次機會的每個師長們,
也許這比起教改等事,不是什麼舉足輕重的大案子,

但它的確讓我們發現了這世界許多的可能性。
它的確為我們帶來了一些無可取代的重要事情,
譬如成長,譬如回憶。

希望我們可以一直抱著這樣簡單的心情,繼續努力下去。
謝謝。




2006-09-11

給自己的明信片‧南印。


DSCN1630


上禮拜收到了從印度來的明信片,
想不到印度的郵政遠比我想像中的要可靠的多了。


這是我好不容易寫給自己的,
因為欲寫下這張卡片時,似乎已經到了我們工作的最後一天,
其實我的腦袋整個是空白到無法思考,
以致於我很不知道該跟自己說些什麼(汗),
而且回頭看才發現語句跟語意真是不順暢到一個境界...
所以有些字句我還是順了一下。

(對比起當初在馬拉威的,不知道會不會覺得自己怎麼變的這麼平靜XD。)

 ◇

給在台北生活的自己:

轉眼間,又是另一段旅程的終點了。相較於之前在漁服及馬拉威時
的滿腹雄心和熱血,這次的我似乎閒散了許多。但其實這樣的心態似
乎又不像是消極,反倒讓我能夠更輕鬆、自在的去面對許多事情,也
更清楚自己每一步是踏在哪裡。之前在馬拉威時我曾說過,不知道此
行到底對我有什麼影響。這次的我依舊不行。但我可以更確定的是,
的確有些東西是在我心裡發酵著的。我也似乎越來越能夠抓清楚,到
底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東西。希望我能夠一直快樂而自在的堅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