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9

小小留學生生態觀察日記W4 @LSHTM

結果還真的寫到第四個禮拜就拖搞了…

也不知道為什麼,上禮拜的後半段開始覺得有點悶。也許是因為到倫敦正式滿一個月了,上課也上了三個禮拜,新鮮感消失了;也許是因為看了強者某網誌,回頭看看自己實在還差得太遠,感覺突然有點洩氣;也許是因為看到一樣曾經在國外唸過書的人寫的文章,雖然寫的跟台灣完全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突然無可救藥的想念起台灣的一切來,然後轉頭發現自己真的只是一個人在這裡的這個事實。

也可能只是一個月固定會出現一次的週期性心情低落而已。

週末時和同學約好了去看the Tower of London,據說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不知不覺世界遺產攻略數目又加一),不過似乎不是記載什麼好的歷史就是。

如果對倫敦觀光有點研究,就知道參觀倫敦塔其中一項重點就是,有大鑽石看!

倫敦塔的珠寶房裡頭收藏了倫敦皇家使用過的各種精緻的貴重物,例如歷屆國王女皇的皇冠,皇家權杖,湯匙之類,只要是皇家使用過的東西,幾乎全都是用黃金打造,然後上面鑲滿五顏六色令人眼花撩亂的珠寶,閃耀的直叫人頭昏。據說還有顆世界最大的鑽石。真的是沒有親眼看過這些珠寶,不會知道為什麼人們這麼喜歡他們…

不過看著這些珠寶,我不禁想著,到底是為了什麼,英國的人們可以輕易的收集到多如牛毛的珠寶來裝飾他們的皇冠、權杖、寶劍(這些就算了,連湯匙都裝珠寶是怎樣),明明英國本身是這麼一塊貧瘠到不行的土地…我想答案很簡單:「殖民地」。仔細看珠寶的介紹就會發現,很多都是從當年的殖民地運回來的。看著皇冠上密密麻麻的寶石,我想也許我可以想像當年英國人發現他們可以「殖民」這件事時有多麼興奮,應該是有如進到一座寶山裡頭一樣開心吧。無怪乎英國艦隊在之後立刻食髓知味的席捲了整個地球。也不難想像當手握殖民地如此無窮無盡的資源時,當年的英國到底可以多麼意氣風發。

回到學校生活上來,也許就跟我一開始提到的一樣,上課上到第三個禮拜,一方面是新鮮感逐漸消失,一方面也是體認到更多事情,所以這週的課上著上著,常常我的思緒就會不小心不知道飄到哪裡去。

前幾個禮拜因為畢竟是蜜月期,說來說去好像都在說優點,那麼這禮拜就講點缺點好了。

一開始我好像提過這裡的研究還是課程本身就真的是很「國際化」,很多東西雖然英國自己沒有,不過還是有人在做在研究,感覺就是真的放眼全球。不過課上多了就會發現,其實這只是「英國的國際化」而已。

課堂上講到疾病的流行區域、研究工作、或是推動專案的地方,其實很大一部份都還是跟當年日不落國的殖民地息息相關,例如常常可以聽到的幾個地名:奈及利亞 Nigeria、烏干達 Uganda、獅子山Sierra Leone甘比亞 Gambia,幾乎全都是之前英國的殖民地(事實上我一堆非洲同學也都是從這些地方來的),聽久了就會發現其實很少可以看到跟亞洲或是東南亞有關的工作,有的話可能也是在馬來西亞、新幾內亞一帶吧,唯一的例外大概是印度(不過一樣都是前英國殖民地呀orz)。

所以與其說這些工作是「國際衛生」,不如說這是以「大英帝國」角度來看的國際衛生,同樣是國際衛生,可能以美國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國際衛生工作,又會是另一種角度,著眼的地方、關心的疾病與國家也不一樣,畫出的地圖也會截然不同。英國有英國版的國際衛生,美國有美國版的國際衛生,中國大陸也可能有自己一套不同版本的國際衛生,事實上是一個國際衛生,各自表述。

發現這點後我才真正體認到,為什麼有些人問他怎麼會選擇這所學校時,他的答案會是「我想看看與美國不同的觀點」。

不過這也表示,其實大部分的同學們都是因為自己生長的地方,或者以後想工作的地方跟英國有所連結所以才來這裡唸書的,亞洲學生少得可憐(除了日本最多,不過日本人也是不知道為什麼似乎很喜歡到非洲工作的一群)。

(事實上除了跟前殖民地的連結之外,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因為WHO總部在日內瓦的關係,WHO跟歐洲的連結還蠻強的,這也表示號稱執歐洲公衛牛耳的我們學校其實和WHO的關係也很密切。)

所以這就呼應到羅一鈞學長之前的留言了。其實台灣不是沒有特有的疾病,也不是沒有值得端上國際台面的東西,其實真的要講的話,台灣也絕對值得很多人來這裡推動疾病防制計畫,或是作某某疾病的流病研究,只是台灣沒有跟國際(說是國際,其實往往就是那幾個大頭啦)接軌而已,只是單純的被忽略於眾人的眼界之外。我們既無法靠邊站,也沒辦法自己硬幹(ex中國),因為我們甚至連是不是一個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都沒人知道。

這多少也讓我對未來感到困惑起來。我可以在這裡很努力的學習,試著伸展我的觸角,甚至想辦法往眼前所有可能的方向去發展。不過這麼做的結果,一來是會十分辛苦,因為對一個連離開英國兩天都要申請兩天簽證的人來說,這並不是一個自由度很高的世界,而且幾乎等同要向完全未知的地方奮鬥。二來是這樣一來要能跟台灣作連結就會有一定的難度(包括生活、家庭和工作都是),因為台灣先天上就不被參與在這個世界之內。最後則是如果我選擇回到台灣的話,在這裡的經驗到底可以對我以後在台灣想作的事情可以有多大助益?我不希望這一年來這裡就只是單純的長長見識而已。

(講著講著又覺得其實這就是逸如之前說過的東西XD,只是時地背景換成英國而已)

其實讓我對未來感到困惑的地方還有很多,這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不過上課時間到了,這禮拜的週記就姑且留下一點尾巴吧,留點東西給之後的週記用,反正再過三天又要準備寫下一篇了…

 

 

 

2008-10-18

小小研究生生態觀察日記W3 @LSHTM

每個禮拜除了上課、上課、上課之外,還是上課,說實在的,週記寫到第三週我就忍不住覺得自己開始江郎才盡了…雖然我的文章主要都還是寫在BBS的個人版上啦,不知道有多少人收看的是部落格,不過如果大家有什麼想看的就麻煩說一聲吧,才不會我講來講去都是差不多的東西(笑)。

    ◇

或是真的是一開始不敢操我們,雖然先前在International student welcome做經驗分享的學長姊們總是說這裡的課重到不行,但前兩個禮拜下來倒沒有想像中可怕。

結果就在我這麼想的時候,這禮拜的上課時數就破表了…每天從早上九點半準時開場,一路上到中午十二點半,休息一下讓大家吃個午餐,然後下午兩點繼續上,上到傍晚五點才讓大家充實的回家…禮拜一到五下來,只有禮拜三因為我終於有一門課不用選,所以可以三點提早回家,不過另外兩天因為我跑去上英文課,結果得一路奮戰到晚上七點才能夠回到我溫暖的房間。

不過課雖然排的滿,裡頭教的東西卻讓我不知道該說是進度太慢呢,還是趕得太快。總之在這裡上課學習的感覺跟在台灣就是一整個非常不一樣。

以lecture為例,其實我們每天真正的lecture最多也只有兩三小時,如同我之前的週記提過的。而在這兩三個小時裡頭,其實真正有特別被強調,重要到不行,一定要學起來的觀念,一堂課下來最多也只有兩三個、三四個。比如說我這禮拜的經濟學課只講了邊際效應、邊際效應遞減,和一點點最簡單的Marginal Analysis;流病一堂課可以只講Risk/Rate Ratio,Risk/Rate Difference,和一些應用(上過系上流病課的人就知道,其數學運算有多麼簡單,以至於台灣的老師都可以在兩三張投影片內教完…)

但是要是因為這樣就覺得課實在是太簡單了(這些東西一個醫學系大四的學生應該都會),倒也不是如此,我覺得真正精彩的地方是在於他們怎麼利用各種問題的設計,讓你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對這些觀念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芻應用,進而真正懂得怎麼去活用這些觀念。

坦白說,我就是當年那個完全覺得Risk Difference只是拿A去減B,這東西簡單到小學生都會算,幹嘛還要特別煞有其事的拿出教一遍的糟糕學生…XD,有時候寫著寫著都不免懷疑,到底是當年老師沒把我教好,還是我真的太混了XD。

不過我覺得其實也不是台灣的實習課設計的太差,而是當時我大部分關心的都只是「答案」而已,看到題目問好像就是要你算risk difference,就直接跳到怎麼把答案算出來,然後解決了事。所以才會覺得這道問題只是簡單的減法而已,沒什麼大不了,事實上在決定要使用這個簡單的減法背後可能有很多有趣的想法(例如為什麼不乾脆只用除法呢)在裡頭,只是這些過程往往被只想要「解題」的我給忽略掉了。

又如同這禮拜我最喜歡的一堂課,是一位具醫學背景的流病學者來上的,內容是在流行爆發時如何進行調查及設計對應方案的原則。早上把課講完以後,老師就拿出了一套設計好的教案,一樣是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內容就是以真實發生過的案例為背景,敘述在非洲某個地方爆發過的一次未知病源的流行,從一開始甚麼都不知道,只知道一下死了很多人開始,先問我們會想要知道甚麼樣的資料,然後再給下一階段的資料跟問題,一步步抽絲剝繭的帶我們如同實際經歷過這個案例一般的去實踐先前課堂上講述過的原則。

事實上這些原則也沒有太多特別的地方,如果只是要考試得高分,把列出原則那幾張投影片背一背,其實整堂課的內容就差不多了,不過搭配上設計好的練習和討論,整堂課頓時就變的充實到不行。我覺得這就是這裡教東西跟台灣教東西不太一樣的地方。

講到這裡就突然發現,原來反對共筆的確不是沒有原因的耶,因為共筆就是間接鼓勵我們可以「只把重點投影片背下來」這種學習心態的幫兇之一。不過說實在的,如果只是以lecture為主的授課,的確就會讓學生有種「反正我只要有把老師講的到重點學起來就好,是不是實際上課是其次」的想法,相反的,因為在這裡上課往往之後跟同學的討論才是有趣的地方,一來就不會讓人想翹(翹掉太可惜了),二來則是連帶的即使lecture都已經先把投影片跟重點NOTE都給你了,你還是會想要去聽,才不會感覺沒辦法融入討論課裡面去。

上完這堂課我還特別跑去問老師,對一個有醫學背景的人來說,參與這樣的工作時是不是需要具有很好的流病訓練會比較好,結果老師的回答果然是「當然囉」XD。這不禁讓我想起某學妹說的:「醫生念流病很好、很讚!會很有前途~」

這禮拜也認識了不少新面孔。首先是我的personal tutor,提供一對一專業指導(羞)。其實他很年輕耶,因為他其實剛從LSHTM拿到博士學位不久而已,不過他是負責我們課程的大頭目的門生之一,辦公室就在教授對面…所以學生有什麼問題可能也可以很快就被教授知道吧XD。第一次見面還算是相談甚歡,感覺他也是具有某些典型的實驗室性格,十分的溫文儒雅XD,雖然他第一次見面就跟我說要我之後馬上試著寫一篇essay(其實我還真的沒認真的寫過)來練習看看,這導致我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我覺得真正有趣的是他目前的研究重心是在於Trypanosoma cruzi(中文名是克氏錐蟲)的基因變化耶,這可是在台灣除了寄虫課幾乎不可能聽到的名詞…

然後禮拜三中午的seminar是請來研究Lassa fever拉薩熱)的老師為我們做介紹。這在台灣大概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病了吧,更不用提會有多少人以他為研究主題…不過在這裡的確就是會有這麼多人拿這些病作為奮鬥的目標。我想這就是差別所在。

因為第一學期都是些核心課程的關係,所以其實有很多其他碩士課程的學生都會跟我們上一樣的大堂課,例如Public HealthPHDCPublic Heal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或是TMIHTropical Medicine & International Health)的學生,因為我們學習的領域會互有重疊,所以都可以常常遇到。結果禮拜三中午下課的時候一聊才發現,原來這兩三天一直跟我同一組討論的一個德國醫生,居然在MSF工作過耶!不過他也真的是有考過那張熱帶醫學的證書…看來是沒有機會可以偷懶了XD。

所以到目前為止,我的同學們大致上可以分成幾類:第一,有醫學背景,當過醫生的:通常這類同學年紀都會比較大,不過工作經驗也豐富,來念的話多半是以PHPHDC為主,因為他們會想念得更廣一點;而像我們班上,其實醫生是超小眾(連我在內只有兩個正牌醫生,其他一個是護士,一個是才念兩三年的醫學生XD),大概一半的人是大學都是念生物、微生物或是公衛等相關領域,然後有的是大學畢業就來念,有的是在NGO或是哪裡工作過一陣子才又來念(話說回來,就算工作過兩年才來念,也還是比我年輕…),有的反而是嫌自己之前念的太廣,所以想念的窄一點…

總之世間人百百種,所謂的國際衛生也是如此,這只是一張大傘,每個人在底下都有其不同的想法跟決定,端看自己興趣該如何發展而已。

最後一週的課程結束,同學們照例去找bar聊天,不過這次居然給我選了一個很有情調的bar,桌子是擺在某學院的頂樓陽台上…一邊聊天一邊差點沒給凍死。結果這禮拜都在講台灣的事情,因為我們班有個同學是摩門教徒,之前被派到台灣兩年過。根據他的說法:「我聽到要去的地方是『台灣』時,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不過現在他的中文說的實在是讚,回到美國後還會自己去找中文的podcast來聽之類的,一整個很認真。有的時候聊著聊著他乾脆用中文跟我講,這讓旁邊的西班牙同學覺得十分有趣,還要我們多講一點,因為他這輩子可能最多只在電視或電影上聽過演員用中文交談…XD。

話說到目前為止,似乎已經有三個還是四個人說也許可以跟我練習中文了,不過其實我常常在想的是,其實我想練的是英文呀…

然後因為台灣在英國同學會今天要辦個台灣小吃節,我跟該同學提了以後,他十分的有興趣,所以我今天要帶著會說中文的同學去吃台灣小吃了XD,希望台灣小吃在倫敦也是一樣好吃!

題外話:前幾篇週記有張章魚燒的照片,就是SOAS的日本社團辦的日本周時賣的,路過看到時我感動到不行,沒想到居然可以在倫敦吃到章魚燒…雖然很貴,不過想到這以後一年可能都吃不到了,還是忍痛買了一份。雖然賣相比起我在台灣看到的實在醜上太多,不過居然出乎意料的美味!!我想去台灣小吃節應該也是差不多的情形吧,哈哈。

 

 

2008-10-11

開學第二週。

Image000 Image001
(這是用手機拍的宿舍和校園即景…在這裡洗照片太麻煩了,聊勝於無吧。)

我很認真的想要想個不一樣的標題了…不然說實在的,每個禮拜在標題數第幾週真的有點給他無聊…

雖然號稱是開學第二週,不過實際上這週才是真正課程的開始,也就是說,從今天開始,我得要開始接受每天數小時以上的英文課程連續轟炸了…不過英文的問題之後再提,先稍微講講這裡的上課方式好了。

我也不知道是全英國的學校都會這樣呢,還是我們學校比較特別,總之我們的選課很簡單,比起當年在台大選課還要第12345678外加ABCD的算時間卡位,這裡的課(其實他們稱為module,因為我們可以選什麼課其實都是一個module一個module設計過的,時間先天上就卡的十分巧妙,根本不用我們自己操心…)十分乾脆,一門課就是一個半天,早上或下午,又因為第一個學期是核心課程,基本上我們能選什麼都被設定好了,所以根本也不用擔心主要的幾門課會有撞時間的問題,選課單(沒錯,雖然IT設備很高級,不過我們還是用很復古的選課單)上面已經列好你可以選的選擇,打幾個勾交出去選課就結束了。既不用煩惱通識怎麼選學分才夠,也不用擔心課太熱門選不上。

(其實我強烈的懷疑前幾堂課教室一直在第一堂課前改過來改過去的原因,就是因為隨著選課人數的破表,所以我們要換到更大的教室去…)

乍聽之下,一門課就是一整個半天,好像上起課來會累死人…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這也是我覺得這裡的教學跟台灣最不一樣,也最有趣的一點:那就是所有的課程設計基本上都是一半上課(Lecture)一半討論(Practical group或是Seminar),基本上設計都是一開始先給你上大約一小時的課,然後下課半小時,順便讓你有時間散步到practical group或seminar的教室(沒錯,就是得要空半小時才夠…詳情容後再述),然後再開始後半段的討論課。

上課的內容就是一般的上課,至於討論課的內容就五花八門隨設計課程的人怎麼發揮了,但是絕對是跟之前上課的內容有點關連(講到這裡就讓我想起當年的大體跟大體小組討論…),等於一半的學習是你上了一小時的課,剩下的另一半就是讓你馬上試著從他們給的習題或個案討論中去應用前一個小時學的東西,自己做習題並且跟同學討論互相推敲學習。討論課時會把全部人拆成10-20人左右的中組,討論課進行時也許再拆成4-5人的小組,於是所有的人都很難在討論時裝死…事實上很有趣的一點是,其實根本也不需要擔心有人會裝死,因為大家真的都還蠻愛講的…這跟我在台灣上過的小組討論實在是差上太多(我只有大六以後的類似討論課才覺得真的是在討論東西),大家似乎都十分習慣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針對彼此不同的想法激辯或溝通,可能他們從小就是這樣上課吧。

像昨天一整天教授幫我們安排了TB(Tuberculosis,結核病)的課,早上就是由三位TB的專家先幫我們上課,這三位一個是現在在秘魯Peru推動TB的防疫計畫,一個是自東南亞、南亞的TB專家,也在印度推動過TB的計畫,另外一位我忘啦…不過這位講的內容才是我覺得最有趣的,她講的是Socio-economic status與infectious disease,也就是TB的關係,之前完全沒有人會講到這種…其他兩位講的也十分精彩,從最基本的TB介紹到TB的防疫可以怎麼做,又會遇到什麼問題,為什麼一直效果不如預期,一路講到抗藥性跟防疫政策的關係等等。只能說聽了一上午的課之後,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TB會是這麼現在熱門的題目,因為裡頭實在牽扯太多東西了!其牽連之錯綜複雜,每個環節都值得大家努力上七八年吧…而且就我一連串聽下來的感想是:其實根本沒有任何問題真正被解決…

下午就是一整個開放大家自由討論,講者讓大家針對早上的課程繼續發問一會兒之後,就大概把大家分成四組,分別丟了兩個題目給我們,題目大致上就是簡單敘述了一個情境,例如我們這組的情境就是一個低收入的國家,據當地報紙說法,HIV感染比率日漸提高,而這個國家的聚落主要都是散落四處的小社區而已,人民又習慣四處遷徙,北邊還有鄰近國家跑來的難民居住的難民營等等,就只給了簡單到不行的敘述,然後要我們試著討論要如何設計TB的控制計畫…到底要做什麼全都要我們自己設計自己決定自己想,一整個自由到不行。

當然題目底下還是有給一點點引導啦,例如我們覺得TB會不會是一個問題,是的話優先順序又是如何等等,如果照我之前大二到大四的小組討論經驗的話,大家看到有這些問題正好,就馬上題目分配分配,每個人負責一題找出答案然後簡報一下就可以了。不過我們這組討論起來完全不是這樣,題目給的條件設定少到不行,很自由,大家就真的天馬行空地開始大發議論…例如講到應不應該針對哪些人設計防疫計畫,一下這個說應該要針對難民營下手,一個又說應該針對當地居民,另一個又說應該針對會到處遷徙的族群,每個人都洋洋灑灑一大篇理由,搞到最後45分鐘結束我們連那些引導問題都回答不完,還差點來不及整理我們的討論內容好報告XD。

所以要說課表好像很滿嘛,又不是真的這麼滿,因為你不是坐在座位上聽一整天的課,有很多時候你是需要念點資料、動一下頭腦,然後跟同學一邊解釋一邊辯論一邊溝通的,所以一整天下來也不會覺得很緊湊…

要在台灣真正做到這樣的課程設計,我想應該還是很難吧。一來LSHTM雖小(只是一個衛生與熱帶醫學院,人員編制我想絕對不會比台大醫學院加公衛學院來得龐大,當然學生也不會有我們來得多啦…),不過他們在「教學」這塊上的投入真的是有目共睹,之前曾提過,我們program有四門核心課程可以選,分別是basic epidemiology、extended epidemiology、health economics跟health policy,這四門課全都有討論(實習)課,每門課至少都是分成十組甚至更多,而每個討論小組都會有一名討論教師在一旁給予指導,每個禮拜都是這樣…其人力資源投入之大不難想像。其次我覺得真的就是一個風氣問題,在這裡上課,就是會讓你覺得提問題是很自然的,老師也都很喜歡你問問題,甚至不問問題還會覺得很奇怪,每堂課上完幾乎都還可以有一二十分鐘都在回答同學的問題跟討論,大家也很習慣發表意見。在台灣真正能夠讓我有這種感覺的課堂,實在是少之又少…

結果回顧正式上課第一個禮拜,讓我覺得最困擾的就是語言問題。老師的上課內容還好,至少內容抓到八九成應該還沒問題,雖然很多時候我常會擔心自己又漏聽了什麼小細節…不過如果老師講到一半突然叉題,或是同學突然提了什麼問題,往往就很難抓到他們到底在講什麼了…,尤其英語為母語的人真的是一點都沒辦法體會母語非英語的人的痛苦,講起話來之快的…不過我暫時也還想不到什麼辦法好解決這個問題…

話說回來,有時候我也會想,對一個幾乎沒上過英文會話、聽力甚至口說課(說實在的,我的法文會話課搞不好都上的比英文還多= =,所以我的法文遠比英文爛但是敢講…),空中英語教室沒聽超過三天就半途而廢,生平第一次跟第二次比較真的會長時間用到英語是在馬拉威跟黑人(一樣非母語)跟印度藏人喇嘛(還是一樣非母語o.O)的人有一搭沒一搭溝通的人來說,就這樣直接把自己一個人丟到倫敦來,或許也是很不怕死…我甚至覺得念碩士搞不好還遠比念博士有挑戰性= =,因為這裡的碩士得每個禮拜上滿禮拜一到五扎扎實實充滿演講和討論的課,而博士一來課修的極少,平常做研究龜一點也只要跟指導教授哈拉就好…

在申請學校前,我的確有想過自己的英文好像沒有想像中好,要是沒申請上那就再多念幾年英文再出來也好。但這種想法馬上因為我覺得就算我在台灣再住個十年,我也不可能多認真去精進自己的聽力和口說而被否決掉了。不過這樣半調子的英文就跑來的結果,就是當課程簡單一點或是已經是我之前摸過一點的東西時,就好像是在上英文課一樣,然後如果講的太難或真的太閒聊,我又會因為感覺沒有聽懂每個字而覺得很不踏實…在前兩天真的都是一些很基本的課程(好吧,說穿了就是對我來說太簡單XD),我甚至感覺自己根本是來這裡上一門超巨大的英文課…XD

結果上到最後覺得最踏實的一門課居然是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因為裡面幾乎所有的內容都是我絕對聽的懂的XD(也因此我才發現,其實那些我沒抓到內容的閒聊,似乎也真的只是在閒聊…XD),一整個聽起來就很有成就感。

(也因為這堂課,我發現我似乎是班上唯二的有牌醫生之一…(汗))

不過這樣偏臨床的課程也有有趣的地方,那就是雖然台灣號稱熱帶國家,甚至是熱帶醫學發源地(這是真的,不過還是詳情後述XD),可是在我們的醫學臨床教育上,真的是完全沒有在注意熱帶病這一塊…寄生蟲跟一些台灣幾乎看不到的傳染病,大二大三照本宣科非上不可的上完後,之後就幾乎不會再提起他了。結果在冷的要死的倫敦完全不是這樣,只要討論到傳染病,寄生蟲跟那些少見的傳染病一定也會被提出來講,雖然他們當然不會被歸在最常見的病那類,但是絕對也不會忽略。例如講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的課,最後居然還會煞有其事的講到ascarisis,strongyloides還有paragonimiasis…除非在之後認真的在醫院聽ID conference,一年也許可以聽到個幾次,不然我想這些名詞應該幾乎不會出現在任何肺部感染的內科課程投影片上吧…

對熱帶的台灣來說,這些都是罕見到根本不需要注意的疾病,反而對英國人來說卻是值得正視的鑑別診斷之一,這真的是很有趣的現象…事實上在這裡兩個禮拜下來,我聽到看到的寄生蟲和罕見熱帶傳染病名詞次數,大概比我大四到大七全部加起來都還要多吧XD。

事實上英國本土是不見得真的都會有這些案例出現的,不過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SHTM卻是公認世界上最好的熱帶醫學院,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好好想想的。也許這些病在台灣的確也真的不是那麼常見或主流的疾病了,但位在溫帶的英國都可以發展得這麼好了,台灣事實上應該具有比英國更好的條件可以在這個領域大展手腳,就算先天上累積的資源跟優勢就先輸一半了,但至少在熱帶醫學院大家只知道倫敦跟曼谷的現在,要成為世界前三名絕對不是什麼難事吧,絕對比進入世界百大還要來得容易…更何況我們跟附近的東南亞、南亞國家這麼近…

不過話是這麼說,我想即使再過十年,台灣的熱帶醫學應該依舊會是冷門到不行的領域吧。

這個禮拜的課程就在稍稍讓人重拾信心的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中結束了。結果才一下課就有人登高一呼要找大家去pub飲酒作樂…(才下午三點多耶orz),反正我暫時也沒別的事,就抱持著觀摩的心情去參加了…

我只能說酒真的是很好用的東西…反正一杯下肚,平常再怎麼不太講話的同學也會變的很high…難怪外國人這麼喜歡去pub,其實我覺得跟大學生很愛去唱KTV一樣,都是想找個機會high一high發洩一下,差別只在於酒精的多寡而已。

一邊喝海尼根(居然比我想像中好喝)一邊認識了兩個很有趣的新朋友…一個是隔壁nutrition的program跑來插花的,他之前在廣東(沒錯,就是中國廣東)當英文教師待了一年,然後跑去把東南亞玩了一圈,才又回來繼續唸書(題外話,我的同學裡超多這種人的…要嘛是去旅行,不然就是去參加某NGO在第三世界的program,邊工作邊玩,狠狠的玩了一兩年來又回來唸書),因為他學過一點中文,聽到我是台灣來的就一整個high,差點跟我兩個人在pub當場教起中文來…根據他的說法,在倫敦教中文,一個小時時薪可以到40 pounds…

另外一個則是美國來的同學,根據他的說法,他的grandmother是日本人(我不知道是祖母還是外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他好像很喜歡亞洲的東西…像他拿他用的日誌給我看,居然是香港出的繁體中文版XD(根據他的說法,這是在米國的china town買到的,我只能說china town真的是很神奇的地方…),內容就跟我們可以在久大看到的花俏學生日誌沒兩樣,他還翻到後面的香港地鐵圖、常用電話表、生活小智慧(總之就是學生跨年手冊裡頭會有的那些東西)之類的要我翻譯給他知道XD,然後他用的東西、包括筆、筆袋、零錢包,居然都是San-X出品的…像是Hello Kitty跟黑白豬之類的,連耳環都是Hello Kitty耳環,一整個非常有趣…XD

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居然問我,我的英文說的很好耶,我們在台灣是不是都會用英文啊,還是我從小到大學了多久?聽到這句話真是差點沒掉下眼淚來…居然可以被美國人說英文好…不過我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跟他說,其實沒有那麼好啦,上課還是同學提問我還是有很多會聽不懂…沒想到他給我的回答居然是:「沒關係,因為我也不是全部都聽得懂,很多時候我也不知道他們在幹嘛」XD,聽到這回答,頓時有種吾道不孤的感覺…只差沒有跪下來跟他結拜了…orz

總之一整個禮拜就是在這種有的時候覺得有點挫折,但有的時候卻又覺得其實也沒那麼糟糕,起起伏伏的心情下過去了。最大的感想就是其實時間真的比我想像中還要快上好多喔,我覺得到時候我一定會覺得一年怎麼過得這麼快的…

 

 

2008-10-04

E-Mail訂閱(有點像電子報)

之前玩了一下feedburner的訂閱功能,發現他可以用email訂閱耶...
因為我開放的是全文,所以如果用email訂閱的話,應該就是有新文章的時候大家會收到像是電子報一樣的東西吧...

也許這對於不是很習慣逛部落格或是BBS,又想看到新文章的人會是個方便的選擇。

用法也很簡單,按一下這個連結:用E-Mail訂閱這個部落格,然後輸入你想收到的email還有驗證碼就可以了…

第一週結束。

Octopus Balls II, 章魚燒近照
(這是隔壁的SOAS辦的日本週活動...居然可以在倫敦吃到日本人做的章魚燒..T^T)

不知不覺第一週居然就結束了耶…,連行程排的這麼鬆的第一週都這麼快就結束了,看到之後滿滿的課表,我覺得也許這一年會比我過得預期的要快上許多…

嚴格來說這一週並沒有正式上課,而是替我們安排了一堆介紹和預習的課程(我想這跟學校大部分是國際學生以及工作一陣子過後才回來讀書的學生有關吧)。

我們的課程負責人是位白髮蒼蒼的老先生,不過看起來精神很好…說他老好像也不太對,一開始他就集合了我們這個課程的學生,大致上幫我們介紹了一下這個課程跟未來一年我們會做的事情,然後讓大家稍微自我介紹一番。

套句某英國同學講的話:「在這個課程裡頭非英國的學生居然比英國的還多,真的是十分有趣…」,的確,聽完大家自我介紹,幾乎很少有兩個人是從同一個國家來的…中港台三地則是完全被KO,只有我一個是台灣來的XD,最近的一個同學應該是馬來西亞的那位吧…大家的背景也的確十分不一樣,不過大部分還是microbiology或是biomedical medicine還是公衛之類的,醫學背景我看了一下好像也只有我?還有一個就是剛剛那位英國醫學院念到一半的馬來同學,好像沒有現任醫生來念的…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也不少,最神奇的是有一個本來是念Fine arts的…真的是人生跑道大轉彎。

除了一部份人跟我一樣大學課程剛畢業之外,更多的人幾乎都是在大學畢業後或是工作後,跑到全世界去旅行,甚至是參加了某NGO的工作參加了幾年,才決定來念這麼樣的一個課程(的確,我覺得會決定專攻這個領域的,應該都是有什麼事情讓他特別下了這樣的決心,否則應該會先考慮念更廣的public health甚至public health in developing country)。

有的聽到同學們分享的多采多姿的人生經驗,不免會覺得生長在台灣的自己實在太缺乏勇氣了,而生活在台灣的人們也真的太缺乏各式各樣的刺激。不過更感慨的應該是,國際上真正對我們開放的事情,也真的太少了…至少每次聽到外國的朋友要去什麼地方都不需要經過麻煩的簽證一關,機票定了也許下禮拜就可以飛走,就覺得很羨慕…

之後幾天就是一些我不知道該算是介紹還是預習的課程XD,因為上的不是怎麼查圖書館資料,就是帶我們到實驗室從頭教我們怎麼用顯微鏡…我本來以為病理課結束以後我這輩子也許就可以脫離顯微鏡的惡夢了說…不過重新拿片子來看倒是出乎我意料的簡單(我覺得這實在是因為原本的material做的好…),沒找幾下我居然就可以在顯微鏡下找出旋毛蟲的卵耶,讓我不禁感慨要是當年考寄虫跑台時有這麼厲害就好…

不過要講真的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最後一天負責課程的老教授和Anna替我們做的orientation。因為我們這一年內都被要求要完成一個project,所以在課程的一開始,他們兩位就先幫我們快速的簡介了在這個學校裡的博士生、研究員、教授們各自專精的領域和進行的研究之類的。

我只能說,真的是嘆為觀止…

基本上LSHTM主要分成三個department,Epidemiology and Population HealthPublic Health and Policy,以及也許跟我們最直接相關的Infectious and Tropical Diseases。其研究之廣泛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在這裡描述…如果光是列清單大概列個幾十頁也列不完吧,光就有人在研究的相關的疾病主題,我想只要是我過去七年曾經有在書上念到過,而且不會已經在地球快絕跡的疾病(如天花),這裡搞不好都找得到有人在研究…大如TB、HIV/AIDS、Malaria,小如Dengue、Blue Tongue disease,甚至Leishmaniasis都有。而且它的廣泛不是僅止於研究的主題,也在於其研究的層面,從molecular biology,immunology這些實驗室裡的東西、一路到怎麼控制及預防疾病、政策層面、經濟層面的考量、種族因為、性別議題等等全部都包了…研究的國家更是遍佈大江南北,Africa、India之類的都太常見,其他絕對可以讓你發現一堆你這輩子還沒認識過的國家…

看到影片上洋洋灑灑的清單,實在讓我很很好奇這麼小的地方到底怎麼可以有這麼多東西呀…

其實學校裡的課程有"International Health"這個名字的並不算多,不過我覺得這個學校本身就是"International Health"了。他們做的事情和研究的對象也許跟一所公衛及醫學院(如台大)沒什麼不同,只是他們都是以全世界的層級來做這些事…

其他如教學資源、設備之類的,實在可以再好好寫上一大篇。我只能說,某醫院想要當A1,還有好長的一段路可以走…光是每堂課只要會用投影片上課、會發handout,你就可以在上課幾天之前從網路上抓來複習這點,就不知道可以打死多少學校…

(想當年連個Medical Challenge都沒辦法提早把投影片上網,只能默默的公布在每個station讓intern不用作雜事的時候可以運氣好看到一下,還要我們特別建議才會想到可以這麼做…)

  ◇

這禮拜另外一件讓我頭痛的事就是要怎麼選課,因為學校規定我們一定要選一門流病,有basic跟extended可以選,不過extended的份量是basic的兩倍…而且如果選了extended的課程,其他兩門選修(分別是Health economics跟Health policy)就只能選一門來修,這讓我實在十分掙扎。一來是既然來多念一年書,我希望可以多念點跟以前念的沒關係的、以前念不到的,不過這兩門選修都算是介紹課程,如果現在不修,以後也許有些課就會沒辦法修了,而且我實在不知道四五年前上的那些算不算是basic epidimiology耶XD,感覺還是很多東西沒講到…不過另一方面,我稍微看了一下,發現流病實在是比我想像中有趣…尤其是看了extended的上課資料,裡頭講的東西好像真的很誘人…所以我忍不住還是選下去了。只希望不要到時候發現實在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就好orz。

至於課表排出來,很好,禮拜一到五只有一個半天是free的…我有種我每天回家要嘛不是趕快算作業,就是趕快睡覺補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