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7
賭注。
巴斯德的賭注論說:如果賭一個東西會贏的機率很小,但是贏了以後獲得的報酬卻是無限大,那麼我們還是會選擇賭這一邊。
他把這樣的想法放在信仰上:打賭神真的存在,也許贏的機會可能很小很小,但是相信神存在獲得的報酬、幸福和喜樂卻是無限的大,於是他決定站在相信神真的存在的那一方。
對病人和家屬,甚至是醫生來說,相信現代醫學和治療的可能性,有時候也許跟信仰也沒什麼太大差別。打賭未被證實、成功機率不見得很高的治療會成功,贏的機率或許真的很小,然而一旦賭贏了,報酬卻是真的很大。
於是許多人甘願做一個賭徒。
人總是天生賭性堅強。要說服一個原本不是賭徒的人成為賭徒,或許沒那麼難。但要讓一個甘願成為賭徒的人放棄這樣的念頭,卻遠遠沒那麼容易。
同樣的,有的時候堅持一份沒有希望的愛情,成功的機率我們可能明知道真的很小,但一旦賭贏了,報酬卻也是真的很大。
為了這樣的賭注,許多人執迷不悔。
如果總是這樣選擇的話,
人生也許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的賭注而已。
2010-10-17
實習醫師。
2010-07-19
新玩具: 大人的科學之雙眼相機 TLR
雖然埋首在白色巨塔裡並不是件會讓我不開心的事情,不過還是多少得試著向上提升一點。為
了鼓勵自己不要太常關在書桌或電腦前看資料,三個禮拜前(沒錯,就是三個禮拜前,因為我買了以後整整過了三個禮拜才有餘力來裝他orz)把心一橫入手了一台新玩具,希望他能夠更加刺激我出門曬太陽的慾望...
其實在英國的時候我就有點心動想入手一台雙眼相機(也就是TLR)了,不過一來是古董相機入手向來是要有錢又要有運氣,二來是當時正焦頭爛額忙著畢業計畫,於是這件事就一直被擱下了…
這次正好趁日本人推出大人的新玩具順便入手,一來是過過小時候喜歡拼塑膠玩具的癮,二來是可以玩玩簡單的雙眼相機好像也還不賴:
2010-06-21
Whatever works. (紐約遇到愛)
如果要講看完以後心靈上的滿足度最滿分的電影,今年到目前為止除了Up in the Air(型男飛行日誌)之外,大概就是伍迪小老頭的Whatever Works(紐約遇到愛)了吧。
這部片讓我即使是在踏出電影的四天之後,仍然念念不忘著裏頭的一切,並且忍不住不停的想著:「這部片子真是太好看了」!
雖然伍迪艾倫小老頭的片子說實在的我有看過的不多:Macth Point, Meeting Barceona, 以及最近這部Whatever Works。但他一貫的碎念風格以及犀利的批判眼光,總是能夠讓人看了大呼過癮。
然而這位小老頭最令我喜歡的,還是他在片子裏頭一貫採取的一種挑戰者的態度。這三部片看似各自有不同的主題,但其實說穿了並沒有甚麼不同:那就是他們同樣都是在試著挑戰普羅大眾們的既有價值觀,藉由他編造出來的看似言之成理的故事們,這個聰明的小老頭試著打破大眾的既定想法,把一切的事情都搞得更加複雜:壞人必定得要有壞報?或者是說,甚麼樣才算是壞報?愛情難道就是得專一?但難道驚世駭俗轟轟烈烈的愛又真的有比較迷人?
伍迪艾倫就像是個過分聰明的小老頭,不停的對人世間約定成俗的所有事情提出他的質疑,最後,這一切一切的問題在Whatever Works裏頭化為Boris一個人的碎碎念,以及一個個看似荒謬卻又似乎合理的令人拍案叫絕的一個個小故事,然後藉著Boris的口,他告訴你,是的,Whatever Works(怎麼樣都好啦)。
是啊,Whatever Works。
當Boris在一長串的絮聒中最後突然丟出這句作結,突然間好像有種被撫慰療癒的感覺,彷彿原本與這世間曾有過的種種扞挌不入全都一下被接受、被撫平了。
一開始就告訴你啦:"Whatever works."
2010-05-09
2010-01-22
台灣人的不可承受之輕。
性節目與輿論也成為不可忽視的民意表現,網路的發達也成為言論快速累積人
氣成為民意的表現管道之一。
在這些個人意見掛帥的時代洪流中,逐漸出現一種以「負責」為主要論述的常
見主流輿論。若以現下當紅的疫苗政策為例,這種言論可以簡單的以一句話來
概括,那就是:「疫苗打了會死人,衛生署長難道不用負責嗎?」
此種論述簡潔有力,訴求明確,又能讓人一時找不出話來反駁,加上擁有強大
的情感訴求(試想,當這句話出自於一位受害家屬之口,那是多麼震撼人心的
新聞畫面!),所以也順理成章的成為媒體和名嘴們博取曝光率的最好對象。
於是乎,打開電視,我們可以簡單的在最近的新聞媒體畫面上發現這種有趣的
兩種現象:疫苗打了以後不管多少天,只要有個人死了,就會有家屬上電視泣
訴:「我的親人在○○前(時間可填入十天到一個月不等)打了疫苗以後,死
了。難道衛生署不該為錯誤的疫苗及疫苗政策負責嗎!?」,緊接著下一則新
聞,則是某某地方有個小孩或孕婦沒有打新流感疫苗,結果小孩得了新流感以
後死了,孕婦則因此胎死腹中。這個時候,我們為民喉舌的媒體又勇敢的站出
來,給他們一個機會,對著螢幕大聲的說:「我的家人因為新流感死了,難道
醫生(衛生署)不用給我們一個交代(負責)嗎?」
2010-01-08
衛生署長的眼淚。
是因為疫苗實在害死太多人?還是疫苗施打率太低會影響政績?人們不打
疫苗,表示他自己選擇暴露在疾病的風險底下,那是他自己的事,為什麼
衛生署長要為此落淚?
其實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也許我們應該想想,打不打疫苗這件事背後
也許有著更重要的考量在,以至於連衛生署長都會因為這樣巨大的壓力而
流下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