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是我和彥亨兩個人在morning meeting報intern seminar。
本來據說是有個有趣的case要讓我們報的,
不過後來好像出院還是手術DC掉了,
所以學長就找了篇有關diastolic heart failure的review讓我們念。
說實在的,以前學過的東西只要跟之後的臨床經驗沒有扯上太多關係, 學長出乎意料的對我們很好, ◇ 我覺得在麻醉科另外見識到的一點是, 事實上我也比較喜歡這樣的簡報風格, ◇ Morning meeting完以後, 打從第一眼見到慈濟外觀我們就開始讚嘆了, 裡頭的空間設計的十分寬敞,不會給人很大的壓迫感, 行政區域全都是鋪實木地版,病房則是貼的木紋地板, 我想就算是之後倒店要直接改成飯店來經營也沒問題吧XD 不過除了建築高級之外, ◇ 下午大家各自散開, 果然排班人少一點還是比較好, 一進刀房後立刻有個機會,學長二話不說就答應帶我作, 不過有在那麼一兩個瞬間裡我似乎瞄到白白的vocal cord, 事後學長是說連他自己也沒辦法完全看到vocal cord才插啦, 然後又等到一台,另一個學長想練習用slidescope插管, 等到第三台,才終於又有機會上陣, 事實上前幾次插管,雖然都是很簡單的就順利on上了, 像我一開始挑起來時,只看到垂下來的epiglottis, 不過好在學長雖然不太出聲提點,但也因為這樣不會一下子就出聲趕我下台.. 比起什麼事情都有師長幫你輔助的好好的, 而也因為不需要汲汲營營的想辦法爭食, 後來在走廊上遇見葉惠敏老師, 其實我覺得討論中老師提到一個想法很正確, 事實上這些日子下來, 相反的,即使你技術不見得那麼純熟, 這也許也算是另外一種反璞歸真的境界吧.. 其實練到現在, 總之即使是這些臨床技術,
到現在我都忘的差不多了...(汗)
所以每次在臨床多遇到一點新東西,就是多增長一點新經驗。
並沒有太電些什麼(我當然不會覺得這是因為我們報告的太好的關係啦..),
老師們的comment也很中肯切題,
沒有在knowledge上多作刁難,反而分享了蠻實用的臨床經驗。
也許一方面也是因為我自己懂得實在不多,
所以讀得時候沒辦法有太多觸類旁通的感覺,
但被老師comment過後,
我突然覺得自己似乎又能夠多瞭解一點,
這篇review的作者到底想傳達給讀的醫生們什麼訊息了。
另外則是自己在報告的方式和準備上作的一點新嘗試,
感覺效果還算不錯。
總而言之還算是蠻有收穫的一次報告。
雖然不是每個都如此,
不過這裡的老師或學長們有幾位似乎很重視要怎麼樣作一個好的presentation,
(例如上次說過的拿Jobs當模範的學長..)
有別於以前的學術報告老師們總是在格式正式與否上多作著墨,
但報告方式通常都是千篇一律(就是很容易聽到睡著那種...)
麻醉科的老師們不見得很講究什麼正式學術格式,
但都有一套傳達自己意念的方式,
看不同的人各展渾身解數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尤其是之前看過傳說中的高橋流簡報之後...一整個拜倒。
不過除了麻醉科之外的地方,
intern seminar大概也都很難作類似的嘗試了吧。
這也是我不喜歡巨塔的一個小原因..
我們立刻出發前往新店慈濟找院長上課。
光建築外觀設計就一整個只有高級能夠形容..
除了各種挑高、樓中樓設計外,
空間的利用也十分大方,除了不管什麼地方都是人家的1.5-2倍大之外,
即使是station也是半開放式的設計,
而且常常留出許多人們可以在裡頭自由活動的空間,
在裡頭活動給人很舒服自在的感覺。
其他之外的公共區域至少也都是大理石磁磚..
牆壁也是全部都用木頭裝飾,
整體的氣氛高級而偏溫暖。
說實在的,其他並沒有特別會讓我有衝動想來這裡的感覺..
雖然總是說這裡的大家都是發心做好事,
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不會有想要一起發心來這裡打拼的慾望,
也許是外表如此高級的善心反而讓我覺得有種距離感吧..
有種裡頭的真實不知道是什麼的感覺。
原本猶豫著要不要趁著沒什麼人的空檔,加減收一兩個procedure也好,
結果卜個卦以後就決定去看看也好..
不僅不需要爭食,你也可以專心在做好每一件事情上面,
而不用在那裡像個餓死鬼一樣見到病人就想衝上去幫他插管,
其他的事情全都忘光了。
不過外表評估起來雖然還好,
但scope放進去以後,不知為何卻很難看到vocal cord..
勉強可以看到epiglotis或arytenoid而已。
本來打算直接挑戰一下,不成就直接放棄,
不過學長似乎一定要我們能夠看清楚vocal cord才放心我們插,
所以就直接讓學長來了。
至少不是我的方法錯誤,就比較釋懷一點了。
就讓給他了..
不過這次的學長似乎是個不太熱情的學長,
也沒有在一旁有太多輔助。
不過我覺得跟老師或學長們的好輔助有很大關係,
有經驗的師長們都會幫你擺到最好的位置、調整你的姿勢、幫忙壓喉嚨之類的,
讓我們很簡單的就能夠看到vocal cord放進管子。
但這次學長沒什麼幫忙,幾乎全都要自己來,
就可以發現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但稍微深入一點再挑,卻好像又因為axis有點歪掉,反而什麼都看不到,
一兩下沒辦法順利找到,整個壓力就上來了..
我自己想辦法照著標準步驟一步步確認,
又重放了scope一次,突然就找到vocal cord了!!
二話不說立刻把管子插進去,大功告成。
我覺得這隻endo對我來說反而學到更多東西..
所以就比較有心思可以去反省剛剛自己哪裡作的好,哪裡可以修正。
老師人很好,一劈頭就問候我們是不是有進步了一點,
(因為之前他看我們有點不太行,立刻帶去開了一班加強班,帶每個人從頭又修了一遍,還一直說「好,那下次有機會一定要看你們作作看,看看大家學習的成果」,老師真的很可愛...)
於是我馬上就把剛剛從失敗到成功的過程拿出來跟老師討論,
看看關鍵點到底是在什麼地方。
那就是與其我們想辦法衝procedure數,
每天看到病人就是想辦法要要求學長姊放給我們作、帶我們作,
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夠在每一次procedure中,
都能夠確實的做好每個動作、注意到每個小細節沒有遺漏,
能夠完整的把正確的動作做完。
這才是最重要的。
否則如果每次都是靠學長姊、老師提點、輔助,
才能夠看似輕鬆的完成,
這樣的endo就算作個一百隻,也不見得真的會有什麼進步..
我似乎越來越能夠體會,為什麼學長姊們說procedure數其實不見得特別重要了..
因為真正和病人生命相關的,
不見得是你的技術有多好、endo成功率多高、cvc每次都是一針就上,
如果你的心態沒有準備好,以為自己on了一百隻endo,
就可以大膽挑戰difficult airway也沒問題,
或是作的不確實,常常on上了就不管,
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管子是不是有確實的放在氣管裡面、會不會太淺、漏氣之類的,
那麼即使技術再好遲早也會出事,
而且等到出事再來就,就已經太晚了..
但如果你事先都能夠做好萬全的準備,
即使病人on不上,你也還有第二、第三套對策(大不了一直扣mask..),
至少病人不會在你手上出事。
我也覺得重要性跟難易度來講,
真的反而是扣mask > on endo > cvc..
看起來越簡單越基本的反而是最難做好的。
一切依舊是從病人為出發點去思考的。
如果只是當隻禿鷹,每天想的就是要趕快找到可以on的endo或cvc練技術,
那不禁有點本末倒置,好像也有點可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